你如果有情緒,是因為你沒有辦法訓練到那樣的境界,你的心還是有貪瞋痴,你沒有辦法充滿智慧、慈悲,所以你還是個凡夫。怎麼辦?無論你察覺到自己在生氣、起煩惱,還是心在憂悲、煩惱、恐懼不安,你都用「原來心是無常」的概念來化解。按照這樣觀,無論你遇到什麼事,你的心是很容易靜下來的。
很多人沒有辦法跳開,因為他們把心當自己。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心就是妄心、心念,你常常把心念當成你自己。其實,心不是你的,身不是你的,你的家人、財產也不是你的。如果是你的,你就可以做主,否則就不是你的。外面世界的變化,你不能做主;你想你的身體不老不病,你不能做主;你叫你的心不要起煩惱,你沒有辦法做主。由此可見,它不是你的。
注意到身心世界不是自己的,這種智慧一般人很難接受,這個部分比較深,就叫般若智慧,叫諸法無我。這個部分我們且不講,先講你能懂的。你們事實上不會否認境是無常,不否認身體是無常,也不否認心是無常,但卻沒有人開悟,因為你們觀得很淺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一直講?當他告訴你第一個方法之後,你不能開悟,他很有智慧,很慈悲,又告訴你第二個方法,不行再告訴你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個,講到最後就叫八萬四千法門,因為你有八萬四千煩惱,故「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」法即方法,就是對治你的心,告訴你方法,來除你心中的病和苦。
你要從第一個層次開始觀。你看到這個茶杯,它是形成的原因還是已經形成的結果?結果。你看到你的身體,看到外面那棵樹,都是一種結果。你的心也是一種結果。為什麼?你在生氣,生氣已經產生,是一種結果了。你要探討你為什麼生氣,這就是原因。結果比原因更容易觀察,故「凡夫畏果,菩薩畏因。」菩薩智慧比較高,他能看出那個因;我們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才問為什麼,或是該怎麼處理,我們就是凡夫。
結果比較好觀察,但你這樣觀察,你的執著還是不能破。接著,就叫你觀察形成那個結果的原因,這就不簡單。比如,我叫你觀察那個境界,你可以先聽聲音。比如,為什麼有風聲?以佛教的說法叫因緣,辟支佛要學十二因緣,那叫辟支佛的智慧,主因跟助緣合起來叫因緣,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即因素和條件。這世間所有一切形成一個現象,它一定不是只有一個原因的,所有東西都不可能單一而成立的。既然如此,光是從主因跟助緣就兩個了,但是這個助緣跟主因本身就由很多個條件形成,只有智慧很高的人才能把它分析得很詳細。
你之所以聽到風的聲音,最少有三個條件:一,空氣,因為風本身就是一種氣流;二,摩擦,風沒有聲音,它要撞擊、摩擦才有聲音;三,你的耳朵要聽力正常。這三個因素條件,氣流是常還是無常?無常。物體和耳朵是常還是無常?無常。答案已經出來了,形成的原因本身就是無常,形成的結果怎麼會是常呢?比如這個房子,鋼筋水泥瓷磚都是無常,這間房子怎麼可能會是常?這就更深了,因為你是從形成的原因來觀的,形成的結果你已經觀過了,但你還是沒有開悟。接著,你要再觀更深一層,形成的原因本來就無常,從外面的境界去練習觀,不要復雜。你聽聲音,就觀察聲音怎麼來的,怎麼形成的,然後知道這些形成的條件本身就是無常的。
聞後思惟:如何觀察身心世界形成的原因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