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應該用你的心,而不是跟它抗衡。我們常講:不要被境界轉,要轉境界。這句話的意思是境界的問題嗎?我們說轉境,其實是轉自己的心,轉心即用心,就是用這顆心。《楞嚴經》曰:「若能轉境,即同如來。」即你真的能去用這顆心,你跟佛沒有兩般。但你要用這顆心,就代表你的覺察能力要很強,你才知道你的心處於什麼狀態。你回家要練習的東西聽起來很多,但其實是一致的。
你要訓練,當你的心生起什麼的時候,你要暫停,即你不要馬上行為,不要馬上付諸實現。過去,你心生起來,你的言行馬上就出現,甚至比光速還快。如今,它生起來,你要讓你言行的造作停頓,能讓它停頓越久的人就是定力越強的人。這是定力,接著如何去善用這顆心叫智慧。比如,你下課遇到一個人不小心碰到你,也不跟你說對不起,當他碰到你的那一剎那,你馬上就會不舒服、生氣,很快。你馬上就要罵他,或想對他理論、教訓一番,甚至你會生起:「怎麼這麼不尊重人家?」你可以停頓一下嗎?你所有的想法、反應是一種慣性,你的內心世界過去就習慣這樣反應。反應不是不對,這是一種覺知的作用,但問題是反應的內容不太好。比如,人家撞到你,你馬上反應:「他不小心。」比如,人家開車忽然跟你超速,你會反應:「他有急事。」你會這樣反應嗎?還是馬上就破口大罵。
你反應的狀態已經亂一輩子了,你應該很熟悉它的密碼。你是什麼狀態,你的內心就會馬上反應一種信息、狀態、想像,其實應該都差不多那個模式。你現在沒有辦法當下改變,你要先學停止。停止之後,馬上把那個念頭拋掉,因為無常。至於他為什麼撞到你,不跟你道歉?不要去研究了。這個部分不需要研究,無論你替他想好的,其實也沒有意義,而且你替他想好的,其實你的內心就是造作。我們的內心清凈就好,我們的內心善念惡念起來,你了知它無常生滅,就讓它過就好,而不一定要為別人找一個合理的理由、藉口來寬恕、原諒他。
那天我跟同學兩個人在散步,就遇到一件事情。一個人騎著鐵馬,看到我就問:「師父,你住哪裡?」我沒有講,他鐵馬就一直騎。結果他在前面等我,說:「師父,來抽根煙。」我說:「謝謝你,我們出家人不抽煙。」他馬上跟我說:「哪有出家人不抽煙?我到處都看到出家人在抽煙、喝酒。」你說應該怎麼辦呢?是不是跟他開示一番呢?其實他講的也不見得有錯,因為他把在家人當成出家人。你們在人家做喪事的場合最容易看到,有人請人來誦經,很多在家人也是穿出家人的衣服,也是理光頭,但他不是出家人。他佛事很會做,他的法器也敲得很好,那就是他的職業,只是他穿出家人的衣服理光頭,一般人不知道。我不會一開始就怎麼跟他講。這就是有的人看到的情形,他之所以會看到,可能他也是常常接觸或是他從事與此有關係的行業,尤其是殯葬業。如果是我們,我們會覺得:「他怎麼這麼沒有禮貌?他為什麼這樣想呢?」我們也可以生起這樣的概念:「他在污辱我。」
聞後思惟:你能否不再被你的心念牽著鼻子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