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無上佛道誓願成,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,離迷離覺,常生般若,
「又無上佛道誓願成,」自心是佛,你相信了嗎?「既」然相信,就「常能」保持這種心,你要「下」定決「心」。「下心」是謙卑,「常能」即虛心求教。你請問人家,千萬不要有考別人的心態。請問他人要真誠,除非你要度化他,否則:第一,不要有考試;第二,不要因為無聊找話題;第三,不要把它當成一種技巧。很多人擅用某些技巧,藉此打好人際關係。很多人從事營銷、做生意,學佛以前,他認為某些部分是要保留的,是要適度欺騙客戶的;學佛後,他覺得不打妄語跟他做生意好像有衝突。大家都掉入陷阱,誰跟你講說謊才能做生意?你的腦袋一定有個既有的模式,這套模式是你會用的。但是,你若真的是高手,難道只會用一招而已嗎?學佛之後,用另一種模式:你可以很直接、真誠地跟客戶談,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有很多年輕人跟我學佛,他們跟我在一起,既幸運亦不幸。幸運的是,有很多問題我們可以討論。我跟他們講:單戀是痛苦的,暗戀是不快樂的,被人家拒絕容易受傷害。如果你喜歡她,就找個最適當的時機鼓起勇氣表白,講完之後,只有兩種可能,第一種她接受你了,從此過著……的生活,第二種就是被拒絕,那就趕快找別人,不要把煩惱一直放在心中。但是講完,很多人還是不懂,也不敢做。這和做生意一樣,就是腦袋,你覺得這樣不好,你一輩子都用一種模式在過生活,沒有智慧。智慧就是沒有定法。
能真誠請教別人,你必然受益,你不要覺得你比別人厲害。樊遲問孔子如何耕作,孔子說:「你應該去請問農夫,不應該問我。」連孔子都直接這樣講,不懂的地方應該真心請問別人。佛法不局限於佛經,如果只有佛經才是佛法,那你肯定不懂佛法。你看到的一切法都是佛法,散步可以學佛法,請教別人也可以學佛法。這才是真懂,否則不懂。
你的心真的能謙卑,才能「行於真正」的正法、正道「。」這就是徹底的修行。你不知道如何修時,只要你提起自心是佛,你是佛,你的身口意自然就不會太差,自然就會趨向於善。常能下心之「心」與行於真正之「行」,此二字即為心行如一,只有覺悟的人才能如此。但覺悟的層次有很多種,這樣並不代表一個人大徹大悟。
對一個失敗的人才跟他講成功:「你要邁向成功。」但是對一個已經達到成功的人,失敗和成功的名詞對他已經沒有意義了。此時,你即「離」開「迷」,因為你本來就是佛;你亦當「離」開「覺,」因為如果抓著這個覺就反為迷。「離」即不執著,就如同「見相離相」之「離」並非離開現象,而是不執著現象。說自己開悟就是沒有離開覺,即抓住一個「我覺悟」。悟是什麼?心中本來就沒有東西,哪來多一個悟呢?心中本來就不存一法,哪有什麼迷的問題呢?這些問題對見性的人完全不成立,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,因為他不再被迷與悟的概念所綁,亦不再被眾生與成佛的概念所綁。迷和覺是對待,只是善巧,一切假名是為引導眾生,用此假名來幫助你。
用這個智慧來觀察,離迷離覺,但「常生般若」,而不是抓住智慧不放,故《金剛經》曰:「金剛般若波羅蜜,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,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。」此時,你遇到境界,智慧自然生起,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,即能自在無礙,一塵不染。
聞後思惟:如何不被迷悟的概念所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