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心皈依覺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
你「自心皈依覺,」懂得生起覺性,你便「邪迷不生,」不可能會迷失。當你不起妄念時,你知不知道我手裡拿的是鬧鐘?你不起念頭時,你知不知道這叫鬧鐘?你不知道,所以你就要一天到晚起妄念。這個鬧鐘放在鏡子面前,鏡子清清楚楚地看到它是鬧鐘。當你的心妄念不生起時,並不代表你是個沒有覺知的人。你的妄念雖然沒有生起,但你的覺性並沒有消失。「不生不滅」跟你腦袋所理解的不同,你所謂的不生不滅就好像放在你家的冰箱裡不用。真正的不生不滅即:「妄念不生,所以才沒有障礙,就在同時,我的覺性從未消失過,所以我的覺性看得很清楚。」你覺性並沒有消失,但是你的妄念也沒有消失,所以你看不清楚,難怪烏雲遮日。
若能「少欲知足,」你便能快樂,故人們常說知足常樂。我們內心為什麼不知足呢?因為我們潛意識是貪,貪更深的一層意思就是不足、缺乏,我們內心總是覺得少了什麼。你為什麼不快樂?因為你少了錢;有一天,你中到樂透,你為什麼不快樂?因為你少了一個愛人;當你既有錢又有愛人時,你為什麼不快樂?因為你少了一個知心人,因為愛人不見得知心;當你有金錢、愛人又有知己時,為什麼不快樂?因為你的肚子疼……按照這樣的模式下去,越想越辛苦,人生根本是地獄,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。
你靜靜回家思維,到底缺少什麼?你缺少有人關心,缺少有人愛,缺少有人了解,這樣缺太多了吧!接著你開始會抱怨,怨天尤人,覺得很無奈,甚至覺得人生很灰暗。實際上我們內心沒有增加什麼,也沒有減少什麼,但每個人的心就是有這種錯覺。
你不要說:「師父,我以前不痛苦,自從禪修之後,我越來越痛苦。因為我看到我的苦,讓我苦不堪言。」你這樣修我會害怕,我不是要讓你這個樣子,你要看得更徹底才能過關,而不是看一半或看表面,然後把你錯誤的觀察當成正確的觀察。這樣的觀察不深入,你沒有再看下去,所以你會誤會。就像有人問:「奇怪,我坐這麼久了,怎麼不會很舒服?我看你坐得很舒服。」我常常聽到很多人在探討這個問題。打坐是研究怎麼坐比較舒服嗎?若是如此,那你躺著就好了,或者去三溫暖,更舒服。
你學了佛法之後,不可以看到人家痛苦,就跟他說世間都是假的;人家失戀,你說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有失戀?」你會跟人家說:「不要想太多了,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」所以大家都比下。有一些話並非真理,而只是一種安慰,你不要把安慰的話當成真理,那樣講不能解決問題。理事都要談,理事都當懂。如果你覺得苦,苦就存在,很真實;如果你覺得內心很貧乏,你就很貧乏;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可憐,你就很可憐。我們的內心真的是這種狀態。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都覺得缺少了愛,都增加了恨。這並非真相,這是你的想像所創造的,你何苦創造這樣的生命狀態來折磨自己呢?
聞後思惟:如何生起覺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