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17 六月 2021 15:50

暢談六祖壇經(628)少欲知足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六祖所講的「何其自性,本來具足」讓我很感動。每次只要想到我的生命少了什麼,我就馬上思維:「我早就具足了一切,為什麼我的腦袋一直覺得我少了什麼?我真的沒有少。」你要去感動、改變、覺醒。這要符合以下條件:第一,你總是認為生命很匱乏、很貧瘠,你要觀察到這是陷阱;第二,你要察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;第三,你讀過佛法,所以你才能找到答案,它本來就圓滿、具足了。這些條件少一個都不能解決問題。

  佛法在哪裡?我送你一本佛經,但你若沒有察覺你的問題,你看佛經也看不懂。佛法是藥,如果你查不出病因,藥等於沒有用。你要先察覺你的病因,有了佛法的藥,才能藥到病除。很多人學習佛法,只管學習經典講什麼,但看不到自己。如果你讀佛法不得力、不受用,就一定是沒有反觀自己的內在。

  「生命缺乏什麼」的問題,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察覺,人們也察覺不到自己有這樣的潛意識。是人家跟你講開,你才覺得有道理。你覺得有道理得到一分,我跟你講我得到九分,因為這個有道理不是我聽來的,是我自己察覺的,所以我很感動。我給你一分感動,你得到一分的感動。還是要靠你自己,你的問題自己挖掘、解決,這樣效果很快。你們聽課時專心聽課,下課後要好好思維、察覺、修正、改過,這樣進步會很快。

  如果我察覺到我生命什麼都不缺,我自然就少欲知足。不明白這種道理的人一定會壓抑,壓抑是痛苦的,內在是瞋恨的。壓抑只會讓你內在更不滿足,而不會讓你得到什麼。真心想修行的人應當少欲。《涅槃經》曰:「少欲知足有何差別?善男子,少欲者不求不取,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。」少欲是指不想怎麼樣,不要想要求什麼或取得什麼。無論你一個月薪水多少,無論你條件是什麼,你不要覺得悔恨,縱使你得的比別人少,悔恨對你沒有好處。《涅槃經》又曰:「少欲者少有所欲。」「少有所欲」即慾望趨於減少。

  所謂知足,《涅槃經》曰:「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。」因為出家人一天到晚要做法事、佛事。以一般人而言,你現在做什麼事,或人家叫你做什麼事,或去工作上班亦是事,但不要因為此事而起煩惱,這叫知足。

  《涅槃經》的第三種解釋:「不求未來所欲之事是名少欲,得而不著是名知足。」「少欲」是指對未來,「知足」指的是針對現在。對未來的事情,你不要有未來心,這樣自然就是少欲。不管你現在得到什麼或擁有什麼,請你都不要執著,這就是知足。

  《涅槃經》的第四種解釋:「不求恭敬是名少欲。得不積聚是名知足。」我們人自尊心最重,一直希望別人尊重我們。不期待別人尊重我們就是「少欲」。「得不積聚」即布施,知足的人才能懂得布施。就像陳素菊奶奶,她賣菜賺不了多少錢,但她有錢就捐,而你是有錢就存,我看你是在存煩惱。

  《涅槃經》第五種解釋:「一切聖人雖得道果,不自稱說,不稱說故心不惱恨,是名少欲知足。」成就的人不會說他是個成就者,也不會因為沒有人知道他是成就者而委屈。儒家亦言: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。」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亦言:「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。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你要修行從這邊修。且不談妄念不起,你做得到的,你當先做。你的慾望這麼多,真是生死疲勞。你想得到那些東西,你必然要付出塵勞、痛苦的代價,不管你想得到什麼。你想得到錢、別人的尊重甚至愛人,都要付出代價。你得不償失:「早知不要。」因為無為,心才能靜下來。本來是佛,心靜下來,不要再想怎麼樣,這樣就能身心自在。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又曰:「心無厭足,唯得多求,增長罪惡。菩薩不爾,常念適中,安貧守道,唯慧是業。」有慾望的人一定造惡業。能知足的人就是有智慧,就是因為智慧,他才不會去求那些東西,因為佛曾講:「有求皆苦。」這是八苦之一,但是你都求不得。

 

聞後思惟:如何少欲知足?

 

閱讀 152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04 七月 2021 12:23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