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稱為正見的,對於一般人則叫正確的人生觀。你沒有方向,不要動不動就談全方位學習。全方位學習是一個理想的目標,但一項一項學,基礎才牢固。你要修行,你有能力就一直學,但修行一定要從第一步開始。萬丈高樓平地起,離開這個準則,你就是自欺欺人,就是打妄語。
何謂正見?正見即沒有邪見,而邪見就是顛倒。《心經》曰:「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凡夫有四種顛倒:常顛倒、樂顛倒、我顛倒和淨顛倒。顛倒即沒有正見,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。人生的真相即是:第一,你的身體是不乾淨的;第二,世間是苦的;第三,一切是無常的;第四,你的身心裡面沒有一個「我」,這是最難懂的。
古人不見得有經典可以讀,尤其印刷品尚不普及時,要得到一本書很困難。有的人遇到真正的修行人,便向之請教如何修行。修行人告訴他一首偈,他回去按偈義修行後便能開悟。比如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才二十個字。你們聽了太多句,但沒有一句對你們有用的。太多你反而不知道怎麼受持或受持哪一句話。比如,《心經》,你要受持「無苦集滅道」還是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呢?講太多,你重要抓不到。你覺得每一句都很好,卻沒有一句受用。
同理,你回去只受持苦集滅道這四個字就好了。你真的透徹、明白,你就可以修了。聽道理可以聽得很深、很廣,但受持越簡單越好。比如,四聖諦我可以為你解釋三個月,但你若要受持,我可以三分鐘就講完。很多人學佛法很久,卻在短時間講不出什麼叫佛法,或講不出很具體的東西。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,每個人都斷章取義,或講得沒有攝受力,或講得不圓滿。
苦諦即五蘊,就是你的身心。集諦就是苦的原因,你被你的身心束縛故苦。你不了解身心的真相,所以貪愛身心。所謂不了解,就是無明,所謂貪愛就是愛。故佛經曰:「無明為父,貪愛為母。」滅諦即你應當滅除你的貪愛,破除你的無明。道諦即修行,就是去貪愛,讓無明變成明。無明和貪愛是百分之百可以滅除的,你這一輩子就可以,不必等到來世或到西方極樂世界。道諦就是方法,你只要依循八正道的方法,就可以破無明、去貪愛。這並非談玄說妙,談的就是你,把這個東西解決,問題就解決了。修行離開自己的身心都叫外道,就是不會修行,你已經離道太遠了。
有的修行人,尤其是南傳的修行人,他一輩子就只學四聖諦,按照四聖諦修而已。像北傳或叫中國佛教,大家理論學很多,修行卻不夠踏實。我們要取其優點,南傳有修行踏實的優點,北傳有博大精深的理論。若能結合兩者,你的修行就會很踏實。你一接觸佛法,不是參加宗教儀式,就是共修、拜懺或念佛,否則就是聽課,就要看你的因緣,看你學哪一本經。
你一本一本學下去,但你對佛法的整體並不很了解。每一本經講的都是有層次的差別。我講四聖諦,你以為那是小乘人學的。四聖諦、十二因緣和六波羅蜜都有四種層次,代表你要從最淺的程度開始學。以四聖諦來講,前兩個層次是可思議的層次,即有生有滅,後兩個層次是不可思議的層次,是你用你的腦袋想不出來的。一些大乘經典常講二乘人不能知道佛的知見,唯有佛與佛才能知道,這叫不可思議,用腦袋想和猜是沒有用的。可以想或推想出來的叫可思議,層次比較低,你要從此處開始學。比如,花開花謝較好懂,但你若連這種理論都修不起來,花沒有開、花沒有謝你就很難懂,你會說:「明明就有花開、花謝。」明明有苦,明明有苦的果,也有苦的因緣,這代表這個苦是可以滅、可以修的,修起來你就證悟阿羅漢。理論可以學得很高深,你可以聽聞聲、緣覺、菩薩甚至一佛乘、最究竟圓滿的佛法理論,但你的重點是在有生之年滅你的苦。之後,你可以再修更深的層次。
聞後思惟:苦集滅道四個字你有用功了解過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