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24 六月 2021 16:16

暢談六祖壇經(643)十二因緣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離開十二因緣就沒有佛法可言,離開生滅的就沒有不生不滅的可以談,離開緣起就沒有空可以談。佛法剛開始是可以思維的。釋迦牟尼彿看到眾生永遠離不開生老病死之苦,就去向仙人學習。但他學了好幾年都不能成就,他只學到入很深的定,卻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,所以他開始坐在菩提樹下思維。第三天晚上,他思維:「人為什麼會死亡?因為人有出生。人為什麼會出生?一定有造很多原因和因素。人的內在就像一個人掉入海裡一樣,他心中一定有執著而去抓很多東西。他之所以執著,就是他接受到很多感受,因為他接觸到這個世界。這些感受從何而來?假如我們沒有身體的感官系統,我們又怎麼生起感受呢?感官系統就是六根,就是不離開身心。身心是我們自己的意識所創造的,意識是由自己的一股衝動,即無明所推動的。」這叫逆推。推到這裡,他開始才覺悟。原來釋迦牟尼佛是因為十二因緣而證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。但是,佛學的經典會告訴你:「十二因緣是為辟支佛說的。」為什麼佛因為十二因緣而證道呢?原則上,法無高下,是悟的人有深淺。

  佛法的理論不離開緣起,這叫緣起論。有三個名詞:因緣、緣生和緣起。緣起即因緣而生,即一切事物都待緣而起。但是,緣起的緣是簡稱,前面有因,故曰因緣,可稱為十二因緣或十二緣起。緣生即諸法因緣生,與緣起的差別在於,緣起指的是因,即起因,比如即某事某物的由來,而緣生已經生成了,就是果。

  一切都離不開因緣,加上果報,即因緣果報,簡稱為因果。你眼睛看到的現象都已經是個結果了。若能看到它的原因,你就開始有智慧了。你的孩子看到一碗白米飯,他基本上是不會生起感恩之心的。他看到白飯是個結果,而看不到它是怎麼來的。看到一個人很成功,你不是羨慕就是嫉妒。但無論你的態度如何都沒有意義,如果你能看到原因,就對你有幫助。比如你看到一個流浪漢,你多數都會瞧不起他,你看到的就是結果。你瞧不起他或可憐他都沒有意義,你應該看到他為何會變成這樣的原因。

  你只要看到它怎麼來的,你的智慧就生起來了,這你有能力做到,因為這樣的現象有因有果、有生有滅。學起來,你就會談事情,包括教小孩子你都會教,你會告訴他為什麼。你不要一看到事情就馬上產生貪愛、排斥或批判,你話不要講那麼快。你一看到結果就馬上講了,你就被那個現象所騙了,就完全迷失了。比如,你賣番石榴,我跟你買。「老闆,番石榴一斤多少錢?三十塊?怎麼那麼貴?十五塊好不好?」我看到的就是番石榴,你講的三十塊或我講的十五塊都是一個結果。你只要懂得因果,能耐心、詳細地告訴我它的原因,我就一定會買。比如,你的番石榴是外國來的,你照顧它比照顧你的孩子還要用心。這是一個竅門,你只要學起來,你談什麼事情都很有道理。一般人只會講:「番石榴一斤五十。五十就是五十。」兩個人都在談結果,便很難談下去。

  常言道:「有理走遍天下。」因果之理,無論你跟你的另一半、孩子、同事或客戶溝通,都能通用。你不喜歡某種結果,你就要改變原因。比如,你不喜歡你現在這個樣子,你不喜歡這樣的人生,那你就要改變造成你這種人生、這種樣子的原因。你不會做人、不會當父母或你不會修行是什麼原因,其實都是因果法則,這叫實用。佛法本來就很實用,如果你學得很死板就不懂得它的妙處。不是佛法有問題,是你領悟力不夠。如果每一項都跟你講,那也很累。有時候我舉例也只能舉幾個就要停了,問題是你一定要真懂,一竅通竅竅通,這個懂了,你就可以靈活應用,但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觀察事物形成的原因嗎?

 

閱讀 56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04 七月 2021 12:29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