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!各自觀察,莫錯用心,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,不言皈依他佛;自佛不歸,無所依處。
「若不見佛,憑何所歸?言卻成妄。」有些沒有學佛的人專挑你的毛病,他會說:「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如果你能證明給我看,我才跟你學習。」這樣的人很多。我還沒有出家時,就曾經對我說:「達觀老師,只要你能夠說服我,我就跟你學習。」我笑笑問他:「我為什麼要說服你?我們喝茶就好了!」他為什麼要這樣問我?因為他相信他已經不用跟我學了,而是我要跟他學。一般人這麼問你,就是希望跟你辯,這樣才有樂趣。而我回答讓他很失望,因為他失去了跟我辯的快樂機會。你不要太聰明,到最後你會斷了你自己的路。
「善知識!」你們當好好「各自觀察,」以修行的角度,即觀察身心世界,觀察身口意,以出世法的角度,則要觀察萬事萬物,尤其是觀察人,要聽其言行。為什麼要懂觀察人呢?你若不懂觀察人,你所做的事情都是錯的。父母不觀察子女,沒有辦法教育子女;夫妻沒有觀察另一半,相處常常會摩擦;身為老闆、員工、朋友,不懂得觀察人,根本沒有辦法跟人相處,故老子說:「知人者智」 ,知道別人的人是智者。不但老子這樣講,連孔子的回答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樊遲問孔子:「什麼叫智?」孔子回答:「知人。」
你辛辛苦苦來學習,切「莫錯用心,」即一點都沒有改變。就好像你每天修行十二個小時,比上班還認真,但是成果不好。修行的重點就是改變自己,從自己下手就很容易改變,從其它的地方下手,就是亂做。拚命念佛,拚命誦經,拚命打坐,卻不能回歸心,這樣就錯用心。能夠回歸心,怎麼修怎麼對。
與人相處時,你亦不可觀察錯誤,不要誤解對方的意思。跟朋友在一起是否要講究信用?答應別人的事情是否一定要做到?如果是的話,你的孩子去上課,下課後同學跟他說:「我們學校旁邊有棵芒果樹,我們下課一起去摘好不好?」他當時回答:「好。」後來,他又想到摘芒果是偷竊的行為,但是媽媽說,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,那怎麼辦呢?你說怎麼教小孩子呢?我們對某些概念以為自己懂了,但是你會錯解它的意思。信用要建立在合情合理,否則這個信用可以毀約,信要盡於義。我們讀佛法也好,讀聖人的經典也好,真的要好好用心,不然常常會誤解它的意思。
「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,不言皈依他佛;」《華嚴經》曰:「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」若「自佛不歸,無所依處。」不靠自己,靠誰?靠自己才是最有把握。而且你一定要從自己來皈依。人要有四種信心,第一種:對佛有信心;第二,對法有信心;第三,對僧有信心;第四,對自己有信心。有的人對三寶有信心,對自己沒有信心,這就是本末倒置。
聞後思惟:如何才能知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