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修此行,是自皈依,凡夫不會,從日至夜,受三歸戒。若言皈依佛,佛在何處?
「若」你懂得往內回歸自己的內在,「修此行,」即「是自皈依,」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。如果你還在繼續講別人的是非,那就是你看外面,你根本沒有能力看裡面,從來都沒有自皈依。我們常常會討論這個人怎麼樣、那個人怎麼樣,你很容易批判別人或抓住別人的語病,或看到別人沒有做好的地方。你東也批判,西也批判,在批判的過程中,其實是你講的這個人最沒有修養。你有沒有察覺到你是那樣的人呢?那麼,你是聰明的還是笨的呢?你是聰明的,能挑別人毛病的人都是聰明的人,但是這樣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。
你不要以為看裡面很簡單。如果你願意看自己的內在,你不會講那些話,你就是不懂,才不知不覺會講。而且在這個過程中,還以為自己講的對,甚至還會說:「以上我所說的對事不對人,我不是講人家是非,你們不會誤會我。」但是,是真的嗎?你應該好好看好自己,就像你會說現在的孩子很不好教,那現在的大人好教嗎?有個母親這麼跟我講:「師父,孩子假設不從小教,長大就很難教。」我就回她:「你憑什麼教你的孩子?」我這麼問,很多母親都答不出來。也有一些母親回答我:「師父,我用我的身教教他。」你的身教是對還是錯,你何以知道呢?你要憑你的學習來教他。一切都要從學習來開始,故《論語》一開始就跟你講「學而時習之」,一切的學問、道德、技術都要從學習開始,離開學習就一事無成。你不要覺得你已經學了佛了,就真的可以往內看了,因為你平時的言行似乎並不與之相符。
「凡夫」即是信徒,他「不會」皈依自己的內在「,」他不明白皈依為何意,「從日至夜」向外尋覓,卻去「受三歸戒。」不過,你們不可以說:「師父,我明白了,為什麼還要受三皈依?」你明白的是「理」,但是「事」沒有做到。無論你的因緣是先明白事,再明白理,或是先明白理,再明白事,理事要同時具備。你懂了之後才能心甘情願去做。
你「若言皈依佛,佛在何處?」有人會問你:「釋迦牟尼佛已經往生了,你現在皈依誰?」同理,你念阿彌陀佛,你見過阿彌陀佛嗎?這不是否認,確實有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,過去已經有很多人成佛了。就是因為你不明白,你才會覺得你在皈依誰,在皈依哪一尊佛,或哪一個師父,或皈依什麼。真理有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嗎?誰是釋迦牟尼佛?你就是釋迦牟尼佛,你就是佛,你要回歸你這尊自性佛;你的內心生起的,心生故種種法生,那就是法;你就是僧,你並沒有出家,僧就是清凈的修行人,故你要做一個清凈的修行人。
你不要覺得成佛這麼困難,也不要覺得成佛那麼簡單,那都是陷阱。你們學習或學佛,不要掉入四種陷阱:第一,學太多;第二,學一個、學太少;第三,覺得很簡單;第四,覺得很困難。學太多不精,學太少不博,覺得很簡單太輕忽它,覺得太困難會自我設限。很多人不願意學佛,因為他們認為開悟很困難。你要用什麼的心態學習呢?我送你一句話:「腳踏實地,老實修行,一步一腳印。」這樣就不會偏差。
聞後思惟:如何回歸內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