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9 七月 2021 13:56

暢談六祖壇經(660)外敬他人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外敬他人,

  從「外」面的言行來講,你當恭「敬他人,」而非以為:「做人好就好,為什麼需要學佛?」好人是你自己講的嗎?你們覺得自己是君子或小人呢?你們既非君子,亦非小人。你們還沒有能耐當小人,君子跟小人的能力是旗鼓相當的。很多人把君子當好人,其實好人並非君子;一般人也把壞人當小人,其實壞人還不足以當小人。小人可以毀掉一個國家,你有這種能耐嗎?舉個例子,奸臣和忠臣的學問都是一流的,因為要飽讀經書才能通過科舉。有學問的人不可以謂之君子,君子不僅僅有學問,還要有道德。我以孔子的話加以證實:「學而時習之」可以「不亦悅乎」,因為他已是學習有成就的人,故這叫有學問;第二句話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」這叫有辯才;第三句話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。」重點在於「不慍」。從學而時習之,到不亦君子乎,孔子就是叫你學君子。有學問、辯才、能力,這才叫才德兼備、術德兼修。小人則符合「學而時習之」,小人也有學問,也有能力,辯才也很好,常常門庭若市,人家要來巴結,故他也是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」但是,關鍵在於,「人不知」他就會「有慍」,他就會不舒服。

  同理,在學佛的人中,有的人也是在學學問,這叫佛學,符合「學而時習之」,但這不一定學對。比如,佛法的知識很強、很會辯,但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,這樣學習是不對的。從《論語》的角度來印證,第一句話「學而時習之」是解門,解;第二句話「有朋自遠方來」是行門,就是行。你學習之後要為人家解說。第一句話是學生,是學;第二句話即老師,是教,教學相長。而第三句話才是你的境界,遇到任何境界,內心都不會被影響,你才真的是覺悟之人。

  我第一次讀《壇經》時,讀到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時,我感到很震撼。《論語》所言之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也改變了我一生,而我對它的解讀與「內調心性,外敬他人」竟然是一樣的。你有沒有修,要看你有否做到「外敬他人」。修行的法門有八萬四千,你只要選擇一個法門修就可以成就,在義理上是完全不衝突的。你讀一本也好,讀一百本也好,看個人的心量跟願力,你要怎麼修學,自己要想清楚。像《法華經》的常不輕菩薩,他看到人都講:「你未來一定成佛!」他看到人就跟他們禮拜。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他就是這樣修而已。故修行並非每個人都要盤腿打坐或誦經念佛,是你選定一個方法:「我就是要這樣修!」有的人說:「修行這樣就可以成就?」但是你根本做不到。

  對別人恭敬這麼困難嗎?我們常常只恭敬我們看得起或對我們有利益的人。想要巴結對方才會恭敬,就是巧言令色。很多沒有學佛的人看到佛弟子向法師頂禮,心裡不舒服、很不屑,覺得對父母都沒有那麼拜。我們的內在傲慢到什麼程度?一般人以為傲慢只是因為他勝過別人,所以會輕視對方。其實傲慢的心態很複雜,你勝過別人會傲慢,這當然是傲慢。但是,你比別人差也會傲慢,這叫卑慢,因為自卑而產生的傲慢。若是傲慢,你完全學習不下去,因為你心中有一個「我」。有「我」必慢,佛法稱之為「我慢」,你恭敬不了。

  叫你對一個善人恭敬比較簡單,叫你對一個惡人恭敬,你則做不到。一般人對惡人是嫉惡如仇,心中有恨的人是好人嗎?再來,對恩人恭敬沒有什麼稀奇,對仇人有辦法恭敬嗎?你對一個有用的人恭敬沒有話講,對一個沒有用的人,對流浪漢、乞丐或遊手好閒的人會恭敬嗎?你心中想:「米蟲,社會的敗類!」再來,對願意配合你的人恭敬倒也罷了,對一天到晚跟你唱反調的人你會恭敬嗎?再來,學佛的,對持戒嚴謹的人恭敬,對犯戒的野和尚也會恭敬嗎?對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會恭敬,對一個愚癡的人會恭敬嗎?你越聽就越知道你沒有辦法恭敬。「外敬他人」太困難了,你做得到嗎?

 

聞後思惟:你真的能恭敬所有的人嗎?

 

閱讀 587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