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開悟,有沒有境界,或你是一個再來人都不需要你自己講,你只要做得到,我就肯定你。你不要說你的程度,我只是要看你怎麼做。很多學佛的人以為,拿一本佛經早晚各誦一遍就叫早晚課,看到佛像膜拜或參加一些法會就是佛弟子。但是,你每天誦經、拜佛、抄經,或去寺廟做法會,常常你家的人就不認同你。然而,他們並非不認同你誦經,而是不認同你的做法和為人。是你自己做人差,釋迦牟尼佛難道是這樣教你的嗎?你不要會錯意,以為你家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時只要誦經迴向就對了。你越學越傻,你家那隻寵物長蝨子,難道你誦經,蝨子就沒有了嗎?有的人學到最後就會這一招,沒有學佛的人怎麼會認同你呢?你連一個外行人都說服不了。
誦經是要讓你明白經中的道理。讀經不懂經中的涵義,當然是不對。同理,叫你每天誦經,不是叫你只誦而已。你懂就要做出來,你做不出來就是自欺欺人。所謂做出來,並非指參加法會或到一個清淨的地方打坐。坐禪的人不要小看誦經的人,雖然兩者形式不一樣,事實上是一樣的。我不是叫你不要坐,而是除了做那件事之外,你平常待人接物就要展現出來。
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?你憑什麼教你的孩子?你講不出來就是個不負責任的父母。如果你不會教就要學。你不會做人做事,你就當看《論語》。儒之本,儒家的根本從哪裡下手?我讀《論語》,「君子務本」這幾個字影響我很大,務本的「本」不是本體,而是根本,即要從根本開始去做。《大學》曰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」其中「本」亦是此義,即有如源頭,飲水思源,終歸大海,大海即是末。故《論語》一開始就談:「孝悌也者,其為人之本與。」從「孝悌」開始做,開始行,最後變成一個君子。但比較明確的說法是仁者,故《壇經》中六祖尊稱別人仁者,一個真正的君子。《論語》的《學而篇》總共十六章,一個字一個字教你要行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,從家庭開始做,最終變成一個仁者。一個仁者來學佛,會變成什麼樣的人?他已經達到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甚至境界比此還高。「君子務本」,之後便「本立而道生」,仁道由此而生。
回歸我們學佛的。學佛的根本是誠敬,「誠」為內在,「敬」是「外」在的,故曰:「誠於中,形於外。」你沒有誠心就沒有辦法學佛。你有誠心誠意學佛嗎?有誠心誠意對待自己、對待別人嗎?這就是我們講的老實誠實。你沒有從這裡開始做,高深的道理你縱使懂,對你也沒有用,因為你不是那樣的人,而且你也不快樂,我一罵你王八蛋,你就跳起來了,談何緣起性空?
誠心,佛經用「至誠」兩個字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一開始講要至誠誦念,你要有這樣的誠心。所以,從此處開始,再展現出來,你對別人誠敬,才能真正生起懺悔的心。你要好好懺悔,像這一章就是《懺悔品》,懺悔完你才真懂,你再皈依、持戒,這叫三歸五戒。你願意禮敬釋迦牟尼佛,從三歸五戒開始。接著你要深信因果,透過聞思修,展現出戒定慧。末,就是最後變成一個覺者。
聞後思惟:做人、學佛,你是否有從根本做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