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一開篇就告訴我們:修行並沒有離開世尊的日常生活。他該托缽時托缽,該吃飯時吃飯;吃完飯,腳洗一洗,要打坐再打坐。這就是修行。這一段經文,完全不跟你講道理,其實道理就講完了。用什麼形式修行?在何處修行?在生活中,每一時、每一刻、每一處,在起心動念的當下修行。
修行本來就很正常、平常,故曰平常心。你不必標榜你在修行。有修行的人,不執著一個修行。他呈現的每一項,行住坐臥、動靜語默,都是修行。再來,我雖做修行之事,比如做早晚課,我的心不執著我在修行。但是,當我做完早晚課,做其它事情,雖然不是在誦經、念佛或參禪,但我都保持平靜。故,看起來雖然不像修行,但其實即是修行。
以上所言,即是用不二的概念,把對待的概念貫穿、突破。你的內在一定有矛盾、心結,不貫穿它,你就不能平靜,就會掉入兩難。你不知道如何做,因為你不明白不二的概念。六祖曰:「煩惱即菩提。」或:「眾生即佛。」此皆是不二。比如,你不用急著成佛,你本來就是佛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「我是佛,我為什麼是這個樣子?」你看過佛是什麼樣子的嗎?從各種條件來講,你跟佛是一樣的。縱使釋迦牟尼佛、觀世音菩薩法力無心,也改變不了你的那種死人個性。他們法力無邊,你亦法力無邊。從現象界來看,他們是佛力無邊,我們是魔力無邊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只是方向不同,其實力量是一樣的,是可以相抗衡的。你厲害到,連佛菩薩都對你束手無策。
煩惱即菩提,你也可以從各種角度解釋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無知,就代表他開始有智慧;當他察覺到當下就是煩惱,就代表他擁有菩提,否則他無法察覺。我感覺到煩惱,那就是覺性;我沒有煩惱,只有菩提,那也是覺性。同理,順境即逆境,逆境即順境。不學佛法的人也會講:「當一個人傷害我們時,我們應該感謝他,因為是他成全我們。」你人云亦云,但發生在你身上時卻沒有用,你認為別人傷害你就是傷害你。佛法是拿來用的。逆境能成就你,就像一種養份滋養你。你若一直活在順境,你就會生於憂患、死於安樂;你太過順利,就不懂得長進,就會遇到瓶頸,甚至得意忘形,那不是逆境嗎?那麼,哪一邊是順境,哪一邊是逆境呢?真理並無順境、逆境,無凡夫、佛,真理即平等。
道理不是用聽的,你能在生活中完全體悟到,才有力道,才會覺醒。我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:前一陣子很冷,寒流一波一波來,差不多十度左右。我開車出去,開了十分鐘,我突然察覺到:「奇怪,我明明開冷氣,為什麼變暖氣?」我開的是二十二度,因為我那台車是不用調的。你說二十二度是冷氣還是暖氣?你要爭論、表決,還是以你的經驗法則據理力爭呢?你腦袋很多的經驗是錯的。你說二十二度是冷氣,明明現在就感覺不到;你說二十二度是暖氣也不對,不然你夏天開二十二度,看是什麼氣。你為什麼要認為那是冷氣呢?你為什麼要認為有人罵你是傷害你?你為什麼把這種信念牢牢放在你腦中呢?兩個人都認同或反對,這叫經驗法則,這樣兩個人就氣死了。我們的經驗法則、八識田中、意識形態常常烙印這些概念。其實冷氣或暖氣,是隨著因緣的變化而已,它並不真實。我的概念亦不真實,故一切法,如夢幻泡影。哪一個真實?夢醒了就好了。
聞後思惟:如何將平常心用在生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