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外有很多研究機構,在研討中國的經典,如《道德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易經》及《孫子兵法》。他們讀這些經典,到底有什麼作用呢?反觀我們自己,到底有沒有在讀這些經典?為什麼我們不研讀自己的東西,而國外的機構卻在專攻呢?
請問,你覺得《道德經》是什麼人讀的?你認為大家都可以讀。你拿一本《聖經》,問:「《聖經》是誰讀的?」人家會回答:「我又不信基督教。」同理,難怪你拿佛經給別人看,人家跟你講:「我又不信佛教。」很多人從未察覺到他的內在有偏見,他掉入了一個陷阱:他為這本經典貼標籤。
我們會不知不覺為一本經典貼標籤,斷定那是誰讀的:「但是我不屬於那一種人。」比如,你拿《金剛經》給別人讀,人家會說:「我不學佛,對修行也沒有興趣,你拿《金剛經》給我讀,根本沒有用。」他在不了解的狀況之下,落入這種思考模式。如果你覺得《道德經》是修行人讀的,那你就錯了。外國的研究機構只是在研究這本經,並非研究修行。
我先講應用的部分:同樣讀《道德經》,一個商人可以用於商場,一位管理者看到的是管理法,而一個修行人看到的都是個人心性上的問題。讀了《道德經》,假如對於商人的生意、工作有所幫助,這本經就能讓他受用;假如它讓一個管理者對於管理思維、經營模式有更深的理解,那它對他也是受用的;同理,專心的修行人讀完之後,能提升他的心性,甚至少欲知足,達到無為而治,這本經於他亦是有幫助的。而這三個人讀《道德經》,會產生三種不同的看法。
當今之人,尤其是研究佛法的,讀經時容易掉入一個陷阱:即常常研討這一本經到底在講什麼。那是你們個人的偏見,因為你們以自己的認知去看這本經。你們在議論、研究經典的道理,但經典卻對你們的人生、生命起不到幫助的作用。以佛法而言,這就叫做戲論,即爭論它所談的道理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
請問,你讀了《六祖壇經》,對你及你的家庭有幫助嗎?最近有一家牛排館上市,他們都在讀《論語》。有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在讀《論語》,因為他們覺得《論語》對企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以前讀《論語》都是為了考試,後來就賣給舊書攤了。我有一個朋友,從事的是建築業。他不是學佛的,我出家後就沒有再跟他聯絡。我在家時,他常常告訴我,《金剛經》對他做建築很有幫助。我也看得到,他真的做得很好。每次我去找他,都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放一本《金剛經》,被他看得已經快爛掉了。
有一本書叫《當和尚遇到鑽石》,談的是企業的經營,因為《金剛經》對作者於經營事業上有很大的幫助。你或者會問:「《金剛經》明明是講修行的,為什麼跟做事業有關係呢?」那是你不會看,所以你看不出它可以用在各種層面,而非你所認知的:「這本經在講什麼。」就像有的人學了《易經》之後只會卜卦,難怪他只是在擺路邊攤,而有的人卻能當一國之軍師。這代表我們對經典會產生誤會,或根本就不了解。你會運用,就是你了解,否則你就是不了解。同理,你們讀很多經典,哪一本經你用得很好的?你對此是否有很深的感慨呢?
聞後思惟:你是否懂得運用經典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