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的煩惱,大抵可分為六種根本煩惱與二十種隨煩惱:
壹、六種根本煩惱:
1、貪:貪愛。
2、瞋:瞋恚。
3 ' 癡 : 愚癡。
4、慢:我慢。
5、疑:疑惑。
6、不正見。
貳、二十種隨煩惱:
1、忿:忿怒。 不如己意,而發脾氣。
2、恨:怨恨。 口雖不說,氣在心裡。
3、惱:懊惱。 追念往昔,懊悔不宜。
4、覆:覆藏。 隱藏己罪,心不安穩。
5、誑:欺誑。 為獲名利,矇騙他人。
6、諂:諂媚。 為己利益,逢迎諂媚。
7、憍:憍慢。 我勝於人,故輕於人。
8、害:傷害。 為達目的,不擇手段。
9、嫉:嫉妒。 為了自己,不容他人。
10、悭:悭吝。 己之所有,不肯佈施。
11、無慚:己患過失,不以為恥。
12、無愧:行為不正,不畏譏笑。
13、不信:不信三寶,不信真如。 疑法→不信→毀謗。
14、懈怠:懶惰。 不斷己惡,不修眾善。
15、放逸:散漫。 無自制力,放蕩身心。
16、昏沉:迷糊。 昏昧沉重,無所勘能。
17、掉舉:不定。 身心不定,胡口亂言。
18、失念:邪念。 忘失正念,心必散亂。
19、不正知:邪知。 於所觀境,起邪謬解。
20、散亂:不專。 於所緣境,心不專注。
你不要將修行看作除夕時的大掃除,家家戶戶拿一把掃把,仿彿四處是灰塵,一直掃。 這麼修是塵勞,很累、很苦。 這個世界上真正想修行的人不多,因為人們認為修行是痛苦。 快樂的事情,不需要人家催促,你自然會完成;痛苦的事情,我再怎麼鼓勵,你也很難突破。
你還未突破之前,你的修行是苦的,苦在對自己失望,因為你沒有進步,做不到,因為你體會不到修行的快樂。 六祖談九個心,我要講二十六個,越說越多。 這出自《百法明門論》,談的就是你的心。 很多人剛學佛就學《心經》,次第有點不對。 應該先學《百法明門論》,再學《心經》。 《心經》講一切諸法空相,二十六個心也是空相。 但你應當先學看到你內在的障礙,即你不善的心。 內在有這些心,你不會快樂。 這些心歸納起來即:對別人不慈悲,對自己也不慈悲。
如果這些心逐個修,你會很累,因為你要隨便去除其中一個都很困難,更別說全部去掉。 比如:你為什麼會生氣? 你為什麼會憤怒? 你為什麼會嫉妒? 你知道出於哪裡嗎? 就是不瞭解自己。 你不瞭解自己,所以你會嫉妒、怨恨別人,所以你擔心害怕,所以你往外去求。 你想要求什麼? 六祖教你很簡單、最究竟的方法:一瞭解自己,這些心就會消失。 就像地上有一堆垃圾,你只要丟一個火把下去,它就燃燒。
當你瞭解你的心,你就知道一定是自己錯。 知道自己錯的那一剎那,人性的黑暗面在那一剎那就消失,人性的光明面就現出來。 有一本書叫《人性的弱點》,生命本身沒有弱點,所有的弱點是你想出來、創造出來的。
講得更直接一點,這些心本來不是你,但它卻是你創造的。 比如,白板上沒有一個人,我畫一個人,那個人就是我創造的。 那白板上的那個人是我嗎? 你所有的黑暗面、內在所有不善的念頭是你嗎? 你內在所有的怨恨是你,還是你創造的? 這樣,你認識你了嗎? 你為什麼總是認為貪嗔痴是你呢? 您為什麼認為你很可惡? 你為什麼認為你是愚癡的凡夫呢? 這些都是你創造的。
我們的心亦如此。 我們的心本來可以對別人及自己慈悲,是我們的心創造了傷害別人、刺傷自己。 你能否看到你在創造自己? 你怎麼把它當成你呢? 那不是你。 你認為那是你自己,你才會痛苦。 請問,我是你的師父,這是真理嗎? 不是! 這是你創造的。 你以前不懂自己是怎麼回事,你要認識你自己.
聞後思惟:煩惱從何而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