努力自見莫悠悠, 後念忽絕一世休。
若悟大乘得見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六祖勸我們要精進、「努力自見」,切「莫悠悠」地荒過,讓時間一下子就流逝了。只要一口氣不來,「後念忽絕一世休。」你這一輩子就過去了。人生難得,你要好好地把握此生,好好用功,切莫空過,精進莫懈。否則,人生無常,你隨時會往生。
回歸自己的心吧!「若悟大乘」即「得見性,」難道小乘不能見性嗎?大乘小乘如何定義?講的是心量的問題。心量小就叫小乘,心量大就叫大乘。再來,境界不一樣。《大般涅盤經》中,佛很清楚地講,小乘人不見佛性,連菩薩都只稍見佛性,唯有佛才徹底全部見到。
不要求佛,不必求人。「虔恭合掌至心求。」求的是自己的心。你要的答案都在你的心中;你要的秘密從你的心來解開;你要的寶藏,你的內心裡完全具足。其實,你所有的問題,你不用到圖書館去找其它書,不用去諮商機構去找任何人,你只要回歸你的心,一切的答案了然無遺。我只勸你勇敢面對你自己,把心打開。第一扇門不是讓別人進去,而是讓自己進去。大乘不離開這顆心。從心下手,你就能夠見性。
為什麼談明心見性?為什麼要從心開始談?你要見性,還是要明心。不明心,你何能見性?什麼叫明心?你明白你的心嗎?你真的不明白。我們的心,一個叫真心,一個叫妄心。沒有見性的人,心不清淨的人,就是妄心。但是當你的心是清淨的,那個心就叫真心。真心跟自性是一樣的,你不要誤會,不要被文字所迷惑。清淨的心可以起作用,故清淨的心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心的本性,即:心本來的樣子是清淨的。
我們現在的心是妄心,是不善念。我們的心,歸類起來就只有兩種狀態:不是起善念,就是起惡念。一個人沒有起善念之時,必然起惡念。你觀察過你的心嗎?你可以說你是好人了嗎?光聽我講,你不會震撼。你把心靜下來觀察自己,你會嚇到。你聽我的課,你會起善念,但是一下子惡念就會起來了:「師父不知道在講什麼?」你只要不起正面的,就是負面的。而你已經太習慣了,習慣到你都沒有觀察到。
你想要明心,就要修心。如何修?一般人講修心,就是將惡念轉成善念,但這不算用心。修心是轉,用心不是轉,而是直接用出來。程度比較不好的,要從修心下手;程度比較好的直接用。用什麼心?用善心,到最後用到至善,止於至善,即:你的心念念都要善良,念念用善良的心來面對別人、家人和朋友,用善良的心來過此生。善良的心你做得到,我不會教一個你做不到的。就看你肯不肯,只要你肯,你就能用善良的心來對待所有的人。當有一天你真的做到了,你就開悟了。開悟不抽象,也不是用講的,而是經得起考驗,可以檢測的。
凡是不善良的就是惡。我們本來就應該以善良的態度對待一切人。並非因為對方好,我才善良,否則那叫不善。你是否觀察過自己的內在?第一,你不可以傷害我;第二,你要對我好;第三,你還要聽我的話。這三點若有一點不成立,你就抓狂、生氣。人心怎麼自私愚癡到這種程度?
念佛之人,念念都應該是善念,且是真善。比如,你若念觀世音菩薩,你念的這一句是觀世音菩薩,你何不念念都觀世音菩薩?即念念都是善。再來,你念念觀世音,事實上可以幫助你想幫助的人。
聞後思惟:如何念念用善良的心對待他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