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30 八月 2021 19:44

暢談六祖壇經(752)離諸法相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學道常於自性觀 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吾祖唯傳此頓法, 普願見性同一體。若欲當來覓法身,離諸法相心中洗。


  「學道」應「常於自性觀」,即察覺精通自性本來清淨,「即與諸佛同一類」,就跟諸佛一樣。「自性觀」,原則上還是要從心下手,因為自性無形無相。
你能見到自性嗎?你能見到無常嗎?你見到無常,見到什麼?無常與空不同嗎?為什麼無常?因為它是空。你們並沒有時時刻刻看到無常,像智者大師在教止坐禪法要,他談到如何修止再修觀。你們要修止成功,才有資格觀三法印或四念處。智者大師又在六妙門中講他修行的六個步驟,即數隨止,觀還靜。數即是數息,數到最後,跟著呼吸不數息,氣息、內心世界好像很穩定為止,止後方能起觀照,觀四念處。從六妙門的角度,是第四個動作才開始觀。

  你平常看到的無常太粗糙了。但是,你也不要洩氣,你願意時時刻刻觀察下去,時間久了,你對你看到的東西不再執著,就證明你時時刻刻看到了。只能透過如此,來反證你看到什麼。既然你看到了,你幹嗎執著?你可以從無常開始下手,看到無我而進入涅盤。這要看你的修持。六祖講的都是很直接了當的,他並沒有像一般的法門那樣教你,而是要你直接觀照你的自性。一般人做不到,就要漸修。
「吾」歷代的「祖」師相傳,從達磨祖師來中國一直傳到六祖,「唯傳此頓」悟、明心見性之「法,普願見性同一體。」六祖也是希望所有眾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見性,就像有人提到一個概念,希望大家能在最短的時間都明白它,而去推廣它。我談過:「請你停止抱怨。」我們也希望普天下的人都停止抱怨。如果大家都停止抱怨了,世界就很和平。禪宗的傳承就是直接了當的頓教法門。

  這裡講見性,為什麼我要說用心?是六祖自己講的: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故應該用心見性。我不跟你說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是一個結果,而「用心見性」是一種入手的方式。

  「若欲當來覓」見清凈之「法身,」即見到你的佛性,你當「離諸法相心中洗。」即《金剛經》之:「離一切相即佛。」你知道如何離了嗎?我每一節課都用不同的名詞、角度來跟你比喻。我講過:「蘭花就是蘭花而已,包括連蘭花這個名字,你都不要執著。」
  你能離相嗎?離即不執著,而非離開。色不迷人,人自迷。色即色相,它哪裡迷惑你?你看到的一切都叫「法相」。你的另一半、子女是法相;你的冤親債主是法相。你在路上撿到一萬塊叫法相;丟掉一萬塊叫法相;捐款捐一萬塊也叫法相。但遇到這三種狀態,你的心能保持一樣嗎?少一萬塊和多一萬塊,對你的生命產生什麼作用?當有一天,你看到金塊跟紅磚是一樣的,看你能不能入道。所謂一樣,是你對它不執著,而非你眼花。一個人在順境中開悟有何稀奇?你若在逆境中被追殺,逃跑到一半開悟了,那就不簡單。

  你們一直想在順境中開悟。順境不是不能開悟,因為順境只不過是境界而已,但是很多人在順境中開悟的。依據我看過的很多開悟之人的資料,我只看過一個人在順境中開悟,他就是佛的弟子。他跟佛講,他要好好修行,但他要什麼樣的環境,希望佛提供適合他的環境。佛一一都答應他,他修七天就開悟了。比如,大家在寺院裡都住通鋪,你卻要求住單間,裡面還要有冷氣、冰箱、浴室。像那樣的人,本來就是知見很清楚,他知道他需要什麼。比如日中一食可以開悟,而你要一日吃三餐,如果你的道心、知見是正確的,你也可以開悟。你若不能開悟,是因為你迷失在法相。


聞後思惟:如何不迷失在法相之中?

閱讀 610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