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30 八月 2021 16:38

暢談六祖壇經(751)莫造新殃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
  忽悟大乘真懺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。

  所有的罪過都源於你的想法。你若沒有這些想法,就不會產生這麼多問題。你的欲望是存在的,追逐欲望等於累積罪過。為了滿足欲望,你要付出很多代價。這些代價還會生利息,產生很多的副作用。心本來沒有貪嗔癡,因為你迷,才產生了貪嗔癡。貪嗔癡是三個種子,要透過各種因緣才能呈現,故六祖要你「但向心中」滅「除罪」過的因「緣 ,」讓它不起作用。自我反省若不真心改過,則不可以叫反省。我曾看過有人拜梁皇寶懺,拜完去麥當勞吃雞腿,接著繼續拜,拜完再吃雞翅。他拜得很累,多吃給它補回來,我講這個不誇張。唯有從你的心下手,才是真懺悔。從「各」自的「自性中真懺悔」叫理懺,明白罪性本空,從這邊好好地下手「。」

  你「忽悟大乘真」正的無相「懺悔,」但是心懺不離事項,你又要「除邪行正即無罪。」六祖說我們的內在有八邪,有八邪的人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呢?八邪改成八正道,念佛才能往生極樂,否則就會往生地獄。你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邪見,就要從八正道下手。過去你是什麼人,那是過去;你現在願意改變,從此時此刻開始,你就不再造罪。並非:「我殺了一個人,我現在改過了,就沒有這種罪。」而是:「從此時此刻,我不再造罪,不再殺人了。」在你不再造罪的同時,你的心就開始清靜,當你這個念頭生起之時,你的內心就開始安定。就像一個不孝子,他一直忤逆他的父母,當別人跟他談這個話題時,他都是頭著頭不願意觸及。但是他現在願意孝順父母,願意勇敢地談及父母,因為他當下的心已經不再愧疚了。大乘從心,六祖講的「忽悟」即頓悟,你一頓悟就是:「我過去不知道,現在知道,就在這一剎那,我止邪、行正,我的內心就沒有那些負擔了。」

  你當思維一個問題:「假設我多生累劫殺死一萬個人,何能今天一開悟,就除掉我所有的罪?」比如,一個人年輕時就開始殺豬,殺到退休,超過一萬頭,若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,假設我們是那些豬,我們也不服氣!你學佛法要知道它真正的含義,你要悟到空性,所有罪和功的本質是空,無論你造三千功、八百果,或罪貫滿盈,從本體來看,福罪當下還是空。罪性本空,故曰「忽悟大乘」,因為大乘就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之上。

  你真懺悔,不被罪業所綁了,但依舊要還人家,只是你不以為苦。有一位高僧叫安世高,當他開悟時,知道他過去曾經殺過人,所以他這一輩子要還那個人一條命。在還命時,他的口袋中放著一張紙條,說他過去世曾害過那個人,現在還他的命是因果報應。他走在路邊托缽,就有一個人駕著馬車飛奔而來,把他當場撞死。衙門抓到馬車夫之後,從安世高的屍體找到那張紙,就放了那個人。安世高很慈悲,示現得很自然。不懂佛法的人才有意外二字;懂佛法的,世間沒有意外,任何一件事情其來有自,必有因緣。

  你若能行正,何來的罪?若不正,何來的功?你只要不正,時時刻刻都在造罪。你心只要一正,就不會再造罪,但過去的罪依舊是在的。你念佛想往生極樂要注意,所謂帶業往生,是帶舊業往生。過去你不知道就算了,你知道之後,就不能帶新業往生,否則你會下地獄,罪加一等。你現在做壞事,做到最後念佛往生:第一,這不合理;第二,你這個賭注賭得太大。縱使你現在做壞事,臨死前才好好念佛,但那時候來得及嗎?你若不小心被車子撞飛出去,連準備念佛的時間都沒有。有的人躺著,就睡死了,他不能說:「我就要死了,趕緊開始念佛。」大部分人死亡之前,都已經失去意識。因此,你應該「隨緣消舊業,切莫造新殃」。



聞後思惟:你能坦然接受一切果報,從此不再犯錯嗎?

 

閱讀 525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