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靜靜觀察自己,會發現到:「我那些心到底跑到哪裡去了?」比如,你怨恨一個人,到底怨恨多久?有時候你會覺得你怨恨他一輩子,那是一種錯覺。比如,你六歲時被一個人傷害,一直到六十六歲還怨恨他,你等於怨恨了六十年。「當我想到那個人,我就怨他;當我沒有想到他時,我的怨恨就消失。當我看到那個人,我就怨他;當我沒有看到他,我的怨恨就消失。」那你真的怨恨那個人嗎?不管是對、是錯,你還是很苦。你一直背著石頭,想到才背,沒有想到就放下。
我不是要談理論,而是要讓你自己去領悟。「我感覺自己很氣,其實也沒有那麼氣。」你沒有那麼差勁,心量沒有那麼狹小,你沒有一直恨他,你是初一、十五才恨他,你初二、十六又忘記了。你的心擺在哪裡?你說:「師父,我的心擺在那個人身上。」那是不對的。你的心時時刻刻隨著境界而起。孤獨、寂寞、恐懼的心,就是隨著任何因緣、境界,你的心才擺在那裡。你要降伏哪一顆心?六祖不是要告訴你方法,而是要你明理,明理了就好了。明理之人,你不用擔心他的人生,不需要幫他做生涯規劃。他明理,接著該怎麼做,他自己去做就好了。不明理的人,你怎麼規劃都沒有用。
六祖曰:「心原是妄。」任何方法都只是方便跟你講。一個人百分之百肯定心是妄,卻又說:「師父,我的心很苦。」這句話成立嗎?當我百分之百知道心原是妄,就不是有心無心的問題,而是隨著因緣起、隨著因緣滅而已。若心不隨緣起,就不能分明,不能產生作用。我的心要善分別。但是我知道心的狀態,故從此之後,心不再困擾我,不能再騙我,僅此而已。心並非實體,而是一個作用,它是隨著境界而起。你若把心當成實體,你就會痛苦,你認為它存在,就會一直被它折磨,你的心也就不斷被傷害。
一般人會講:「我的心已經是傷痕累累。」那是一種錯覺。誰傷害你的心?若有人能傷害你的心,就好像有人能傷害虛空。虛空無形無相,沒有人能傷害它;你的心也無形無相,沒有人能傷害它。是你自己錯誤的觀念傷害自己。開悟的禪師常講:「無心就入道。」「無心」即根本就不執著的意思。說有心不對,說完全沒有心也不對。譬如,心如湧泉的泉水一直流,心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,那就是湧泉本身是清凈的意思。
六祖的偈,《壇經》敦煌版和曹溪原版前兩句都是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。」關鍵在於後面兩句不同,尤其是最後一句。曹溪原版為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若塵埃。」這是從空的角度切入,即談到諸法的本質是空寂。而敦煌版的是:「佛性本清凈。」這兩句都對,只是境界不太一樣,後面這句話境界更高。當六祖寫偈之後,五祖說他「亦未見性。」所以五祖又為六祖講《金剛經》,開示完了,六祖終於悟到: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」假如六祖聽《金剛經》就見到佛性,他根本不用去找五祖。當他見到五祖,五祖故意考驗他:「你是獦獠,怎麼堪做佛呢?」六祖答曰:「人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。」此時六祖知道佛性是平等的,但他還未見到佛性。真正禪宗的切入,不是要從這一句切入,而是直接告訴你:「菩提自性本來清凈。」他一開始就跟你講這個問題。不跟你們講那麼多版本,是怕你們懷疑究竟哪個版本是對的。兩個版本相差不多,只是特殊的我要拿出來跟你談。
聞後思惟:你能察覺到你的心是隨緣而生、滅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