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驚異之,徧告裡中耆德雲:此是有道之士,宜請供養。時寶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已廢,遂于故基重建梵宇,延師居之,俄成寶坊。師住九月餘日,又為惡黨尋逐。師乃遁於前山,被其縱火焚燒草木,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,石於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,因名避難石。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,遂行隱於二邑焉。
無盡藏比丘「尼」確實是有修,她是有程度的,聽到六祖的回答,她「驚異之,」難怪她會開悟。對話要旗鼓相當,否則則牛頭不對馬嘴。有時候你不要講太深,別人程度不怎麼樣,你就講淺一點,不然一定會變成笑話。我勸你要正常一點,除非是要切入,也就是大刀舉起來的那一刹那。如果別人對你很客氣,你不用高興,就代表你沒有什麼程度,故別人才不敢拿出他的殺手鐧。同理可證,經得起的,一刀就開悟。
看公案,有時候有人請教禪師:「什麼叫道?」禪師答曰:「現在外面的布一塊賣多少錢?」表面上文不對題,其實他已經回答了:道就是日常生活。「外面的布一塊賣多少錢」即日常生活,禪師用此種方式回答,內行人一聽就嚇一跳。重點是:「我已經懂了,我知道我應該做什麼。」
悟,有時候是無須講出來的,講出來則變成語言文字。禪宗曰:「言語道斷」。若是用語言講得出來的,並非本體;若能讓你用思考想出來的,亦非本體,此即佛經常言之「不可思議」。思是腦袋,議是語言的議論,你若能明白這樣的概念,即可明白「諸佛妙理,無關文字」。
無盡藏比丘尼遂「徧告裡中耆德雲:此是有道之士,」此人不簡單,「宜請供養。有晉武侯」曹操之「玄孫曹叔良及居民,競來瞻禮。」時人尚不知那是六祖,因為人家還在追殺他,他要隱姓埋名。如果你真的是一條龍,叫你潛龍都沒有辦法潛,有一天必然飛龍在天。你是個君子,不怕別人不明白你,故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。」就像六祖他逃難時,是躲避別人追殺,那是很危險的一件事。
當「時」有一座「寶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已廢,」人們知道六祖是有道之士,「遂于故基重建梵宇,延」請六祖大「師居」住「之,」你真是修行人,不怕沒有地方住;你真是有道之人,不怕無人護持。六祖沒有說要蓋廟,人家就替他把廟重修好,請他去當住持。寺廟「俄」爾便「成寶坊。」寺廟之所以有名,不是因為蓋得漂亮,而是因為裡面的人。南華寺很有名,但當六祖圓寂之後,經過幾百年,南華寺曾經沒落過。後來,先是憨山大師,後又是虛雲老和尚去整頓。當人已經圓寂了,那個地方還是會沒落。
六祖大「師」雖然隱姓埋名,于寺中居「住九月餘日,」但因他知名度太高,消息馬上就走漏了,他「又為」追衣缽的「惡黨尋逐。」有時候,我們到底是保護一個人還是害他也很難說。當時他的師兄弟仍未死心,依舊追殺他,且手段殘忍,定要置他於死地。六祖大「師乃遁於前山,被其縱火焚燒草木,」我們從這一段文字,會覺得:「奇怪,一個有道的出家人居然要被人家追殺,逃到山上,居然要放火燒山,把他逼出來。」自古不是為名就是為利,且這些追逐的人中,還有出家人,即六祖的師兄弟。「人怕出名豬怕名」。名和利,沒的人一天到晚想要,知道的人害怕得要死。
六祖大「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」於難「,」此石洞至今仍在,且因為他在那裡躲藏很久,那塊「石於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」路「,因名避難石。」那個石洞很窄,六祖應該是用縮骨功擠進去。我們看了這一段就知道,一個沒有開悟的人的瞋恨和貪欲多麼可怕!
六祖大「師」回「憶」起「五祖」傳衣缽,曾有交待他去「懷」集及四「會止藏之囑」付「,遂行隱」遁「於二邑焉。」
聞後思惟:聽到深妙的法義,你是否能為之震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