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16 九月 2021 14:38

暢談六祖壇經(782)當下承擔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

 

  一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,初參祖師,問曰:即心即佛,願垂指諭。

  「一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,」《六祖壇經》是法海所整理的,韋刺史請他記錄下來。法海「初」去「參」訪六「祖」大「師,」開口即「問曰:即心即佛,願垂指諭。」現在會如此問話的人很少。我去拜訪別人,還不敢這樣問,怕被人家趕出來,除非感覺到他可以問。一般人去我那邊,也不太會問,但並非他不敢問,而是他不會問。不敢問和不會問是不太一樣,有時候你是想問,但是不知道怎麼問。
「即心即佛」這個公案緣于法常禪師。他剛去拜訪馬祖道一禪師時,就問馬祖禪師:「如何是佛?」就是問什麼是佛?或如何成佛?它有很多種含義。祖師答曰:「即心即佛。」他當下就契入了。什麼是佛?你的心就是佛!「什麼是佛有沒有標準答案,你們不要亂背公案。有人問什麼是佛,假如你一巴掌打過去,他會開悟,那你可以這一巴掌一定要打。但是一般人,你打一巴掌下去之後,你一定會被人家捶兩下回來。讀書人喜歡聽道理,你當從讀書人變修行人。修行人只看真功夫,我就要看你真功夫,其他我都不看。

  有一位大珠和尚,寫過一本很有名的《頓悟入道要門》。也有一個人問大珠和尚:「什麼叫即心即佛?為什麼我沒有看到佛?」他問得很直接。大珠和尚答道:「哪個不是佛?你說說看。」故這個公案是有由來的。

  「即心即佛」簡單的解釋即:你的心就是佛。你的心是佛還是眾生?如果是佛,那你為何不會笑?你是一尊煩惱佛嗎?你既然是佛,你還來這裡聽課幹嗎?你是一尊害羞的佛,不好意思不是美德。那天有個學生煮了很多菜,我說:「你真會煮,我應該尊稱你為廚神。」他說:「師父,沒有,我不敢這麼說。」我說:「你這樣講是不對的。當別人讚美你,你就要大方地接受別人的讚美。你就回答說:謝謝你的讚美,我接受。」他說:「不是的,師父,我們要謙虛一點。」我說:「你講話講錯了,你那叫心虛,不叫謙虛,你為什麼把心虛當謙虛?你為什麼把不好意思當美德?這是邪見。」

  其實我們內心都是眾生,因為我們對很多事情都不願意承當,所以每個人都選擇在逃避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他還是一個人;我們雖然還沒有成佛,也只是一個人。但是,釋迦牟尼佛和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於,他只要願意承當了就好了。譬如,我跟你講:「你很幸福,你不要懷疑。」你的內在不要跟我說:「師父,沒有,我很不幸。」我跟你說:「你很快樂,你不用懷疑。」你馬上就說:「師父,沒有,我還是有煩惱。」你都沒有辦法一百分地承當。我說你幸福,你就說:「沒有錯,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」;我說你快樂,你就說:「沒有錯,只要我不起煩惱,我是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」。沒有人敢講。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很奇怪,都是不願意去承當。


聞後思惟:你願意當下承擔你是佛嗎?

閱讀 481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