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於此。何者因緣?經雲: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
故,出現於世。」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。
諸佛出世的因緣,在《法華經》裡有很多譬喻,但是「縱」使「說」了「多種譬喻,亦無越於此」重點「。何者因緣?經雲: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」才「出現於」這個「世」間「。」常言道:「無事不登三寶殿。」不過,朋友來你家拜訪,大部分都是因為無聊,因為無處可去,因為無處攀緣,故來你家攀。
諸佛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?目的是什麼?「一大事者,」就是要告訴你「佛之知見也。」佛之知見,即:眾生皆有佛性。佛要教你覺悟的知見,解脫之道,教你如何解脫生死,這是佛來到世間的目的。《法華經》講的就是世尊的本懷,他真正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,其他都是權巧方便,你們當謹記在心。
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「佛之知見」,但我們現在還沒有大徹大悟,故我們存的是眾生知見。所謂「知見」:「知」指的是心的功能,它是有覺知的;「見」即有能見的功能,我們常講「明心見性」,見到什麼亦有程度上的差異。你是什麼樣的心,透過你的眼睛,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心的心境,這叫知見。你看這個世界都是扭曲的,沒有辦法看到真相,是因為你心的智慧沒有打開。你錯誤的看法源於你錯誤的想法,所以你才會有錯誤的做法。眾生皆如此,從頭到尾都是錯。
每個人心中都可以具足三種智慧。第一種叫一切智,我們常講「一切法」,在佛法中即稱為「空相」,因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是空。無論哪一個法,它的本質即空,即六祖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修行第一個智慧,就是你要有辦法看到世間是空的。從無常的角度,你最容易看得懂世間是空的。比如,電燈打開,光明出現了;電燈關掉,光明消失了。「電燈打開,光明從哪裡來?電燈關掉,光明到哪裡去?」這樣的問法是錯的,因為光明沒有來和去。簡而言之,光明這個相本來就是空的,既然如此,豈有來和去的問題呢?
譬如,這個茶杯,我把它摔破了,你不可以問:「茶杯去哪裡了?」同理,一個茶杯形成了,你可能會問:「茶杯從哪裡來?」你們更容易回答「茶杯從哪裡來」,你們會說:「它是從做茶杯的人那裡來的。」但茶杯摔破了,它到哪裡去了,你們卻回答不出來。既然沒有去,也就沒有來。茶杯非茶杯即空相。我看到的不是茶杯,是非茶杯。但是你一直停留在一個「有」的現象,即茶杯的現象,所以你的執著是不會消失的,你對於「有」的概念是不會消失的,你對它是很執著的。
你的生命亦是如此。我問你:「你的生命從哪裡來?」你會說:「就是父精母血,再加上我個人的業力和神識合和而來的。」當別人再問:「當你的生命結束,你將去哪裡?」你只能講一個籠統的概念:「我隨著我的業力去。」其實你沒有看到生命的空相,你只掉入生命的有相。這就是為什麼凡夫害怕生死,他不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,不生不滅即空,空不從哪裡來,亦不到哪裡去。這就是《心經》所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即見到了空。一切智,即你看到世間所有一切的相都是空的真諦,諦即真理。此時,你就開啟你的慧眼了,你的程度就是二乘人即阿羅漢的程度。
聞後思惟:如何開佛之知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