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07 十月 2021 15:29

暢談六祖壇經(817)內外不迷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為開佛知見。

  「若能於相離相,」為不執著緣起;「於空離空,」為不執著性空,「即是內外不迷。」不執著體,不執著用,不執著性,不執著相,一切皆不執著,即為中道,即是菩薩。

  「於相離相」:無論你看到什麼現象,無論是好的、不好的,無論是美的、醜的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無論是善緣、惡緣,無論是一般的書還是佛經,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,你都不可以執著。

  學佛,當你學得越虔誠,你看到出家人就越恭敬。恭敬本身是對的,但並非因為你的恭敬,所有出家人講的話就都是對的。比如,你恭敬出家人,出家人跟你說:「你是佛弟子,你就應該護持三寶。我現在欠二十萬,你是虔誠的佛弟子,你就應該護持。」如果因此你就拿二十萬給他,就代表你執著出家的相,你的執著必然會讓你的智慧被掩蓋,讓你做出很愚昧的行為。再來,你看到在家人就輕視他,覺得他不怎麼樣,但他事實上有智慧,說不定還是個開悟的人,就像維摩詰居士和傅大士。如果只因為他是在家人,你就瞧不起他,覺得沒有什麼值得向他學習的,你就對在家人執著了,你就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善知識。

  你當「行正」,該做的要做,不該做的不要做。戒並非僅僅不殺盜淫妄酒,凡是跟法律有抵觸的,也是犯戒。佛並未規定你不要闖紅燈,但是闖紅燈就是犯戒。你對於對的和錯的事情都執著。只要你喜歡的人,你就覺得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對;只要你不喜歡的人,你就覺得他說的每一句話都錯,縱使他是對,你也不願意配合。你為什麼會惱羞成怒?明明知道自己錯了,你還在生氣。這都是因為你的執著,執著讓你沒有智慧。

  「於空離空」:相假如是物質的,空即是精神的。一般人剛開始都是物欲的人生,都執著物質生活。等他生活品質提高後,他開始注重精神生活。很多世間人,只要從物質提升到精神,他就認為他這一輩子最高的層次就是如此。過去為了賺錢,他現在有錢了,他能夠提升他精神上的生活。也就是,他早上可以去散步,下午可以去喝下午茶,晚上可以去聽音樂會,半夜可以讀書,他就覺得人生夫複何求,他就要結束了。那就是不願意再突破的人。

  以前是物質把你困住,現在是你的精神把你困住。物質就是色,精神即受想行識。你還不是困在五蘊當中?你有什麼好高興的?你被你的身心所困住,卻沒有察覺。你要超越你的身心,因為你是身心的主人。很多人都活在內心的感覺中,以為他提升精神生活,他的人生就提升了。其實他還沒有超越他的身心,還沒有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

  當你身體不舒服時,你不要執著你的身體;當你的內心有種種的感覺、想法和觀念,你亦不要被你的內心迷惑,它也是虛妄不實。「於相離相」即相非相,「於空離空」即空非空。我在相當中看到空,我於空當中看到現象的妙有。即:我於假像的世界看到真實的空,我於真空的世界看到應用、妙用的「有」。佛法是不二之法,你不要在「有」和「沒有」之間打轉,不要掉入分別對待的狀態,這樣才能內外不迷,才能符合中道,你的佛智才能開。

  你「若」領「悟此法,一念心開,」你就有佛的智慧了,「是為開佛知見。」八正道一開始就講要有正見,這就是正見,是最徹底的正見。對聲聞人而言,正見就是四聖諦;對緣覺而言,正見即十二因緣;對於菩薩,正見就是六波羅蜜;但對於佛,正見就是緣起性空。六祖講的就是緣起性空,是最徹底最上乘的法。

聞後思惟:如何行中道?

 

閱讀 507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