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03 十一月 2021 14:24

暢談六祖壇經(853)自見己過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 每個人因緣條件不一樣,所以果報自然就不一樣。對此,佛經講得最清楚,但你看了也不會開悟,因為你迷的腦袋不能突破。我作個譬喻,我叫某某起來,你就站起來了。我只是叫你的名字起來而已,可是你起來做什麼呢?這個,你在佛經中找不到答案。我跟你講道理,你不能悟。也就是你不瞭解自己,所以你才做這個動作。你的名字不是你自己,我這麼說,不是要解釋,而是要讓你觸動。你坐下。我是說:「你坐下。」,我又沒有說:「某某,坐下。」

  這就是禪宗和教下的區別。教下一直苦口婆心跟你解釋整個來龍去脈,但是你也悟不了。意在言外,很多東西不是要解釋,而是要讓你觸動。有一些道理,你們可以談,但切記不可以停留在知識性或理論性。即,你可以回去靜靜思維:「所有的道理我都懂了,為什麼我不能悟?是因為我沒有做嗎?」但是,我沒有叫你做或修,而是叫你悟。

  心懂了,那件事情自然會影響,因為此有故彼有。你要自我反省,不是反省那件事,而是反省那個心。比如,你今天坐高鐵來不讓座,如果你的身體不疲倦,你的內心在想什麼?你想:「為什麼我要讓座?」假如他年紀比你大呢?你不能講理由,講理由不叫自我反省。你要看到你的不善心。如果你找理由,你的不善心不但不會減少,而且只會不斷加而已。比如,你下課跟同學爭辯,你是什麼心?是嗔心、貪心還是慢心呢?你要很清楚看到自己的內在。比如,我們的貪心會變成好為人師,就是希望別人肯定。如果我們是慢心,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懂得比較多,別人懂得比較少。

  你要去一項一項看到你的心。比如,有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,內在有很複雜的動機,只是哪一個比較強烈而已。當你靜下來時,你要清清楚楚看到自己這些不善心,承認:「不是那件事情讓我氣,而是我自己錯誤的觀念讓我氣。」同理:「不是那件事情讓我恐懼,而是我錯誤的觀念讓我恐懼。」「不是那件事情讓我起貪愛,而是我錯誤的觀念讓我起貪愛。」

  如果你能這樣看,答案就出現了。一般人看到的都是事,所以永遠都講別人的是非、長短,是非之事一輩子便不會斷。他看到的是別人的過失,而非自己的過失。《壇經》曰:「若是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你眼睛注意看,你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有過失。但問題是,我們不是要這樣修。如何能達到不見世間過呢?以前都是見別人的事,現在是見自己的心,即自見己過。你若講:「雖然我有錯,他也有錯。」那你如何修行?因為你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念,而非那件事。你當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過失,不是那件事,也不是那件事情讓你痛苦。這就是第三個圖,即我有能力看到我的過失。

  但是,如何消除自己的過失呢?比如,我的嫉妒,我的無慚無愧,我的傲慢或自卑,或是我的疑心,如何去除呢?這就涉及到緣起的問題。即:你要解決這個問題,一定要看到原因,答案就在問題中。比如,你看到你嫉妒的心念,它已經成為一個事實,那是果。問題是,我為什麼會生起嫉妒心呢?嫉妒心的因緣是什麼?這個因都是來自於「我」,即我執。無論你看到什麼事情,你所有的不善心,真正的主因皆來自於「我」。接著,你再談助緣,讓它的助緣消失。是你比別人強,還是覺得別人比我強?其實,嫉妒心都源於我們嫉妒能力比我們好的人。簡而言之,我們嫉妒別人,是害怕我們會失寵,可能會因此失去自己有利的條件、因素等種種,或這個人的出現使我們失去別人的重視。這些很複雜的問題,你能否一項一項清楚地看到?

聞後思惟:如何察覺到自己心的過錯呢?

閱讀 546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