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學習來自於別人的教導,包括父母、老師、長輩,或來自于書本的知識。書本是知識,要透過你才能轉換成智慧。佛學亦是如此,並非你看佛經,就代表你有智慧,很多人看佛經是一種知識。你如何能跳脫你既有的模式呢?首先,你要察覺到你是怎麼看世界的。你要處在哪一點,才能夠自在呢?即:你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會自在?既不是你讀多少書,也不是你做什麼事,也不是你有多少財富,也不是你有多少人際關係。這一點你要去思考。
如果解脫是一個有憑有據的東西,就比較好做。但問題是,它並非如此。我無法告訴你,你做了多少事就有怎麼樣的結果。但是,你們都停留在那些概念。比如,只要你讀那些書,經過多少考試,那你就畢業了,這些東西就是有形有相的。按照那些書本、考試成績,你就可以從碩士讀到博士畢業了。但問題是,解脫並非如此,如果你生活在一個頭上沒有屋頂、腳底沒有地板的地方,你怎麼活著?你難以想像。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是活在一個手能攀、腳能踩的地方。
學習《壇經》,你想得到什麼;或,參加禪修,你想悟到什麼……這些都是「有」的概念:你想有一個東西。修行人、修道人不是想得到什麼,而是已經放下了什麼。但是,如果他們有放下什麼,那是一種領悟,卻還不是大徹大悟。迷的人是得到東西,修行進入狀態的時候,他可以感覺到他放下東西,但大徹大悟的人事實上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放,只是他瞭解自己而已。這個瞭解,就包涵了從聞思修證整個過程。否則,他是不可能真正去瞭解的。
為什麼你想批評人呢?你的內在到底是怎麼樣的?我問你:「你真的喜歡批評人嗎?」你會說:「其實我也不喜歡。」那你為什麼從小到大一直在批評人呢?我相信你的朋友每次打電話給你或來你家,就是一直跟你抱怨。你也不喜歡,因為你不喜歡這樣的人。那你為什麼本身也是這樣的人呢?你會瞧不起別人,你會瞧不起差勁的人,就代表你不喜歡那樣的人,但你本身也是其中的一個人。
你搞不清楚人到底是什麼狀態。坦白講,人就像一部電腦。因為你軟體的程式設計就是如此,所以你出來的資料不會離開這個設計。這就是你既有的思想概念,你不要疑惑你為什麼會如此,因為如果你不徹底改變,你是沒有辦法逃脫那個概念的。所以,人做到最後,會討厭自己、討厭別人。再怎麼優越的人,他自我滿足、自我成就感很好的人,他也不得不承認他有一些盲點,即他是一個孤獨、寂寞、不快樂的人。有一些很偉大的人物,他們都知道高處不勝寒的道理。一個覺悟的人一定不是這種狀態。你不要將你的人生丟入這種陷阱,丟入這種思維的模式、邏輯,讓你怎麼轉也轉不出來。你的家人也同樣掉入這樣的陷阱,你也沒有能力讓他跳脫。你有這樣的想法,所以這個世界的各種問題,你已經處理了大半輩子了,你依然沒有辦法走出來。
聞後思惟:有哪些概念一直在約束你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