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8 三月 2022 15:03

暢談六祖壇經(950)心量不同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自性覺源體,隨照枉遷流。

  智常一日問師曰:佛說三乘法,又言最上乘,弟子未解,願為教授。

  「自性覺源體,隨照枉遷流。」也就是說:自性本來就具足,它本來就清清楚楚,每個人本來就如此。但是,我們卻無法體悟這個本來,我們卻隨著這個境界生死輪回,真是冤枉!本來自性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,卻我們隨著生死輪回。智常是在感歎自己糟蹋自己的佛性。

  如果智常「不入祖師室,」沒有聽聞六祖的開示,他至今仍然會掉入空有的兩邊,「茫然趣兩頭。」沒有學的人常常執著有,有學的人常常執著空,這是現代人的通病。

  這一品的幾則公案,你們好好回去再參一下。每一個人開悟的心得都不太一樣。但是,每一首偈你好好研究,也是大同小異。不是談到自己的障礙,就是談到領悟到什麼,都領悟到本來面目。如果你想有更深的感觸,你就得好好修行。你只要修下去,就會看到跟公案講的情形一樣。這時候,你不要難過,你要高興,因為這代表你有在修,這樣你才有機會突破。但是,如果你修下去,你覺得都沒有這些問題,你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。你修下去,你一定會執著,一定會呈現這裡面的某段話所說的那種情形。所以,你們當好好用功。煩惱即菩提,知道障礙在哪裡,你們才可以越過。

  智常雖然悟了,但悟境有高低不同,他還有其他問題。有的人雖然破了我執,但他對法的執著還是存在的。「智常一日問師曰:佛說三乘法,又言最上乘,弟子未解,願為教授。

  佛法幾乘?隨便你說。我只能夠這麼講。你說幾乘,我就說:「好,幾乘就幾乘。」佛經講幾乘,你一定就會說幾乘。你問我,我一定不會這麼說。我說,你心可以分三心,可以分二意,可以分六識,可以分八識,可以分九識,隨便你說,你高興就好。但問題是,如果你的概念障礙著你好嗎?不好。我現在只是不要讓你障礙。為什麼智常會問到這個問題,因為他看了《法華經》,上面講三乘,又講「無二亦無三,唯有一佛乘。」而有的經典說佛法只有兩乘,即聲聞乘和菩薩乘。其實我的觀念受六祖影響很深,因為六祖回答的方式也不按照一般的佛教經典這麼回答。

  我們最常聽到的佛學名相就是大乘、小乘。說大乘、小乘這樣的分,是比較簡略。如果更詳細的分,要說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就叫「三乘」。此處所講的「最上乘」就是佛乘。佛法到底是幾乘?最究竟的說法,就是一乘,一佛乘就是要告訴你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因為每個人心量的大小、程度不同的關係,所以佛不得已才講:「沒有關係,如果你沒有能力度眾生,就好好修自己。」這就叫小乘;如果你學完小乘之後,願意發心度眾生,這就叫大乘;如果你要達到佛圓滿的智慧,那就是一佛乘。就像我們幫助別人,我們要循循善誘,大部分人都不能直接告訴他們答案。比如,你看到有一個人錯了,你直接了當跟他講錯了,我相信一般人都不會接受。一般人能夠接受委婉規勸,循循善誘,慢慢講,可能講個十分鐘、二十分鐘,到時候才說:「這樣你覺得你有沒有錯?」他才比較容易認錯,就這是拖得比較慢,在佛法中就叫做慚修。直接跟你講,你不是承受不了,就是聽不懂,你沒有辦法一時就接受。

聞後思惟:你的心是什麼乘的?

閱讀 50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