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相求菩提。
情存一念悟,甯越昔時迷。
你們這些人最容易犯的毛病,就是「著相求菩提。」菩提即覺,想求覺悟,你就不會覺悟。無一法可得,故無一法可求,故你的知見不是消失了嗎?你還存什麼知見呢?把「求」字拿掉,就在徹底拿掉的那一剎那,你不就覺悟了嗎?
你要開悟,無所求就會開悟;有所求,就不會開悟。憑什麼無所求呢?你會說:「師父,哪有這麼簡單啊?」你求什麼?世間法、出世間法你都可以講。無一法可得,你瞭解嗎?我今天來上課,我實在是沒有來上課;我一會兒下課,我實在是沒有下課。你害怕失去哪個東西?實際上,你並沒有東西可以失去。你想要得到一個東西,其實你也沒有一個東西可以得到。你的心有全世界,事實上你的手上連一沙都沒有。
如果有人可以教你無所求,他一定是騙你,因為無所求沒有辦法教。如果你知道世間的真理,你自然無所求。比如,你太太美如西施,俊似貂嬋,你是求還是不求?你君子,她淑女,當然好求。我要教你把這個心消失掉,你覺得我應該怎麼教呢?我怎麼教你,你的心都不會死。但是,如果我告訴你,她是白蛇變的,你只要半夜去,把棉被翻開看看,哪裡需要我教你無所求呢?所以,唯有你自己看到棉被下躺著的是白蛇,你看到的那一剎那就是頓悟。你要看到真相,我不需要教你。
我只是想告訴你:你以為世間有什麼東西求得到,你是在自欺欺人。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求得到,包括菩提。菩提本來就不是東西,你怎麼求?了知無一法可得,你的心自然就能達到無所求,而非去學無所求。很多人學佛都在學方法,學方法有時候是沒有用的。
我的譬喻很簡單,結果你們都不去翻棉被,而是去學無所求,要止息財色名食睡,這樣的學習是一種壓抑。學佛不悟道,你的修行都是壓抑的。所以,學佛的人最容易著魔就是如此,因為你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、衝突,這樣的學習讓你們出狀況。
明白了這兩句話,其實你可以真正放下很多。但是,如果你不明白這個概念,你還以為有個菩提可求,你就會掉入「情存一念悟,」「情存」即心有想要開悟的念頭,以為這樣就能讓你開悟。「存」就是障礙,「著相求菩提」即執著。菩提本有,不用你求。一般人,不是「無端起知見」,就是「著相求菩提」,這跟「起修皆妄動,守住匪真精」是一樣的。「佛性本有,無明本無。」此八字是關鍵字,你起煩惱應該念一念,這樣你就會笑自己。這樣的精神是對,但問題它就是障礙你。你們想要修行、開悟很好,但為什麼開不了悟?你不要抓著開悟那個念,那是障礙。你要萬緣放下,放下就開悟了。
「甯越昔時迷。」你怎麼有辦法超越你過去的疑惑呢?怎麼能夠破迷轉悟呢?志常禪師談的就是過去的自己,他過去的障礙。這都是心法,而且都是過來人他們真正的感觸跟體悟,也可以當成我們現在的參考。
聞後思惟:你到底在求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