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聞偈已,心意豁然,乃述偈曰:
無端起知見,
智「常」聽聞六祖的偈「已,心意豁然,乃述偈曰:」他刻骨銘心,把自己累積一輩子的疑惑打開後,講出了他很可貴的心得。六祖講的好,開悟的人講的心得都很好。智常講出了我們的盲點,他是怎麼突破的,我們就是這種狀態。
我常常說:你在想什麼,你想要做什麼,你都在胡思亂想。從早上到現在,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?沒有。你家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?你心裡有沒有什麼事?你心中沒有事,就是要開悟,否則你就胡說。
如果你認同從早上到現在沒有發生什麼事情,我就可以告訴你,你這一輩子沒有發生什麼事情。如果你有,就代表你這一輩子都有事。有時候你會講:「師父,我早上來上課時心情很不好,聽完你上課很快樂。」這種人也是有事。「師父,我不懂,聽你上課得到很多東西。」那也是有事。好事是事,不好的事也是事。你認為今天發生了好事,我告訴你,你明天就會遇到不好的事。
從早上到現在都沒有什麼事情發生,同理,這一輩子也沒有什麼事。「師父,人家都在罵我。」有什麼事?「師父,別人都讚歎我呢!」你有沒有長角?也沒有。別人在罵你有什麼好傷心的?別人在讚歎你有什麼好高興的?你不要「無端」,無端即莫名其妙,莫名其妙「起知見,」知見即妄想,即:這個不是真的,你為什麼抓著它不放呢? 莫名其妙,一天到晚在想,想一輩子。「師父,我怕鬼。」也是你自己想鬼嚇到自己。「師父,我怕別人誤解我,我怕我身體生病。」你在想什麼?
你們未學佛時不知道業障深重,一進佛門知道了,從此只要生病就說是業障纏身,身心越來越沉重。你乾脆不要學比較輕。佛門以無事為興盛,沒有事的道場就是興盛的道場。你們卻認為沒有人的道場是沒落,有人就是興盛。你們講得不對。家和萬事興是幾個人?哪有說,家裡十二個人才叫興盛?家不是人多,是和。道場也不是人多,無事就是清凈、無諍。無事就是沒有人會打妄想。
很多人常常無理取鬧。比如,你同修也無理取鬧,她在跟你鬧什麼?這時候講道理、佛法或菩提道次第廣論沒有用。一個人無理取鬧,就是不明白道理。無理取鬧,我為你說道理,就要死去。其實,他的道理就是要讓你關心而已,你以為他沒有理嗎?你關心他,就是般若智慧。家人爭吵,《壇經》看老半天也沒有用,不是那樣看的。同理,你亂發情緒、脾氣,要看到:我是不是無端起知見呢?
黃蘗禪師是寺院的住持,有一天他在禮佛,旁邊有一個小沙彌自以為很聰明,跑來問黃蘗禪師:“師父,你幹嗎禮佛?不是不執著法寶,不執著僧寶,不執著佛寶?”黃蘗禪師聽了就打一下他。打了之後,黃檗禪師說:“是誰叫你在這邊問粗問細,問東問西?”那個小沙彌還要說話,他還是打他。很可惜,黃蘗禪師打他兩個耳光,他還不會開悟。後來那個人當皇帝。
這不是公案。下課後,我們向六祖問訊三拜,你會問我為什麼拜六祖嗎?需要這麼複雜嗎?為什麼要呼吸?為什麼要穿衣服?你不要理我就行了。很多人講話,我們覺得他無聊,其實就是無端起知見。你已經是無端起知見了,有什麼好問的?你不要學佛學到最後,吹毛求疵,好像你很會問問題。出家人拜佛有什麼好問的呢?你穿衣服有什麼好問的呢?你呼吸有什麼好問的呢?你們知道我說什麼嗎?學佛,有的不需要問,有的是重點就一定要問。
聞後思惟:打妄想的時候,你能自我覺察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