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8 三月 2022 14:02

暢談六祖壇經(947)不被污染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吾今示汝一偈:

  不見一法存無見,大似浮雲遮日面。  不知一法守空知,還如太虛生閃電。
  此之知見瞥然興,錯認何曾解方便。

  汝當一念自知非,自己靈光常顯現。

  「吾今示汝一偈:不見一法存無見,」大通和尚說「無一物可見」,這叫「存無見」。我們又不是木頭,自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怎麼會不知道呢?法不可得,但法必然會緣起。你一直停留在空及不見一法的知見,這就是你的障礙。
  「大似浮雲遮日面。」六祖以浮雲來譬喻你的執著及無明,無見的見,就像天上的浮雲。虛空的本來面目並無浮雲,但他存這樣的見,就好像虛空有浮雲,遮蔽了太陽,太陽即佛性,故不能瞭解本來面目。

  「不知一法守空知,」大通和尚說「了無一物可知」即「守空知」。一切是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怎麼會不知呢?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,不要把不知當成是一種自性的本來。

  「還如太虛生閃電。」「太虛」即虛空,它本身並沒有閃電。為什麼會生閃電?是你的妄想,空中忽然生閃電。就如同空中沒有花,眼睛出了毛病,看著虛空產生了花。虛空本來只有一個太陽,看久了,太陽會生成兩個。本來沒有浮雲、閃電,可是你執著,你存在一個知見,故障礙了你的智慧,障礙了你的本來面目。

  「此之知見瞥然興,」一念無明。這個問題說深很深,說淺很淺。依十二因緣的角度,生死從無明來。無明從哪裡來?我是故意問你的。從念來?是念起無明還是無明起念?如果有人問你無明或佛性從哪裡來,你就回答,那就是陷阱。假如我問你無明從哪裡來,你回答從佛性來,我再問你佛性從哪裡來,我一直追問,你永遠回答不了,這就是陷阱,叫做戲論。無明從哪裡來?莫名其妙,就是這四個字。簡直莫名其妙,就是沒有原因。其實這也不會很難懂,我們說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不就是莫名其妙嗎?

  佛學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。我們一般都把無始解釋成無始劫,即很久很久。無論多久,你的想法都是有起點的。無始的意思就是沒有開始,沒有開始就是沒有原因。佛性從哪裡來?沒有原因。佛性若是有原因,就叫因緣法。佛性離開因緣,《楞嚴經》講非自然、非因緣。如果佛性從因緣生,佛性就會從因緣滅,你的佛性就有問題了。

  「錯認何曾解方便。」自性中沒有空、有的概念,你何必莫名其妙生起這樣的概念呢?跟你講空,你執著空;跟你講有,你執著有。大通和尚不明白佛用權巧方便的譬喻來解釋甚深的道理,用虛空、大海來解釋我們的自性,錯把方便當究竟。
  「汝當一念自知非,」即一念覺醒。空或有的智慧,有不可以執著,空豈能執著呢?你當知道,自己不論存什麼知見都是不對的。

  「自己靈光常顯現。」只要徹底放下自己的知見,你不就常顯般若智慧嗎?知道這一切都是妄,止息了,佛性不就現前了嗎?甘願放下了,你就悟;不甘願,你就不悟。甘不甘願,我尊重你的意思,看你還耽誤自己多久。

  你的知見在障礙你。一般人講知識障礙,其實知識本身沒有障礙,是你們解讀錯誤。說佛法污染你也不是真理,而是故意用一個角度來跟你說。佛法不會污染你,是你錯解佛法。懂了,要看其它經典,你可以儘量看。不懂之前,很多禪師是不准弟子看佛經的,因為怕他被污染。每個人教學手段不一樣。以真正的禪宗來講,開悟後,他才願意讓你看。我算是比較好了,讓你看一本書,你又心不甘情不願。照理來講,是不准你看的。但你的腦袋覺得不看就不會懂,師父直接教你,你卻覺得:「不是要解行並進嗎?我看了,才能依教修行。」依教修行,教在哪裡?教在心裡。師父直接跟你講,本身就是一種教化。你會懷疑:「這樣教夠嗎?對嗎?佛法這麼簡單嗎?只要瞭解自己就好?不是要學到可以看到山穿水流?」看越多,你概念越多,就越亂。有同學問我:“師父,我只學般若經,沒有學唯識怎麼辦?”我說:“你會開悟就好了。”“師父,不學唯識會開悟嗎?”我問:“學了唯識會開悟嗎?”你怎麼擺在學什麼?好奇怪。如果你沒有學,很好,少被污染。你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污染。

聞後思惟:你什麼時候才願意醒呢?

 

閱讀 572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