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第一步的功夫,就是要看到你起什麼心。六祖大師曰:「除卻自性中不善心、嫉妒心、諂曲心、吾我心、誑妄心、輕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見心、貢高心。」他只是大略講,並沒有全部講,但你不可以一筆帶過。你是否能看到你吝嗇的心,或不好意思的心?師父問你一下,你就不好意思。你都看到,我就恭喜你了,你是個修行人,修行就是從心而修的。
你的心不是要清凈嗎?你有沒有看到你的心二十四小時都不清凈?你有沒有哪一個時段心比較清凈?所謂修行,就是將「不」擦掉。心不清凈,這是一個總稱。但是,你應該詳詳細細地看到,你現在起的是什麼心。當你惱羞成怒的時候,你會說你看不到嗎?如果你看不到,我現在就要趕你出去了。如果你說:「師父,我只是因為三十幾度,臉比較紅。」那就談不下去了。
你有沒有看到你懈怠的心、時時刻刻找藉口的心?你有沒有看到你在自贊毀他?有時候我們講別人是非,是希望別人肯定自己;我們說別人差勁,就代表自己比較優秀;我們說隔壁的很沒有水準,對面的很沒有修養,那我們自己呢?
這些心,你不要像學佛法那麼呆板。比如,六祖說幾個不善心,你就看那幾個,其它的都不懂。你在種菜的時候生起無數的心;你上班的時候也生起無數的心;你在家中做家務的時候也生起無數的心;你修行的時候也生起無數的心。你看到了嗎?所謂生活就是修行,即是此意。在生活當中,你都有心。一天二十四小時,你的心都是變來變去的,你什麼時候才能夠清凈呢?為什麼你修了老半天,卻進步很慢?因為你可能還在摸索。你明明有這個問題,但是你來上課也不見得會問,都是師父問你的。你應當如此思考:「我應該怎麼辦?我的心變來變去,如何修行,我才能夠證到菩提自性、本來清凈?
我要講四個觀念,我沒有說哪個對、哪個錯,你老實面對你自己,看看你是屬於哪一個。修行、開悟是什麼狀態,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。第一種觀念,即:想要開悟,一定要透過修行。沒有修行,怎麼有可能開悟呢?修是因,悟是果,一定要符合這個道理。第二種觀念,即:一個沒有頓悟的人,他的所做所為都是造業。悟道之人,才是真正有正見的人。我沒有正見,我表面上在修行,其實我還是在造業,只是造善業、惡業或無際的區別而已。所以,要先開悟,接下來的所做所為才是修。第三種觀念:一定要透過修行,才能夠開悟。因為經典講聞、思、修、證,有個步驟,有個次第。開悟之後,還未結束,因為開悟才是修行的起點。所以,要悟後起修,要繼續修,修到像佛一樣圓滿。縱使是釋迦牟尼佛,他也是會繼續修。第四種觀念,頓悟頓修,開悟之後,一了百了。悟就是修,修就是悟。
我所講的悟,就是悟到本覺,即悟到本來面目。覺即是佛,覺就是本來是佛,禪宗曰:即心即佛,性即佛,故見性成佛。心上四者有一個共同的核心,即:你沒有悟都沒有用。你能保證三個月之後開悟嗎?你現在的修行很可惜,你只是來結個緣而已。我要強調的就是:你要悟。
聞後思惟:以上四種觀念,你認同哪一種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