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13 六月 2022 17:50

暢談六祖壇經(1111)改變觀念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修,到底要修什麼?一個人造口業不對,所以要修口;一個人的行為常常傷害到別人,或行為不端莊,他就要修正自己的行為;一個人常常覺得別人差勁,認為世間不公平,他就要修正自己的觀念。講話和行為從哪裡來?從觀念而來。你有什麼觀念,你就會講什麼話。如果你是個很自私的人,你能講出很慈悲的話嗎?你覺得自己最優秀,每個人都很差勁,你的表現會很謙卑嗎?不可能!

  談修,談到最後,還是要回歸觀念。比如,很多講師訓練將重點擺在如何講,姿勢如何,講臺如何佈局,如何製作PPT等等,這樣教是不對的。重點不在於我教你如何講,而在於講師的內心世界到底在想什麼。你在想什麼,你才會如何講出來。

  如果一個人開始做講師,他考慮的是,如何講才會獲得大家的認同,那他就不是好講師,而是貪求名聞利養。真正的好講師是:我不為我自己,我只問我自己,我是否用我的生命來講這一堂課。講完了之後,你們對我的評價好與否,都不是我的重點。但是,很多講師的很在乎別人的評價,評價好,演講才接不完,否則三餐就有問題了。

  我一直強調這個概念:關鍵在於,你的心在想什麼。簡而言之,你的內在有多少品質,你就會講出什麼話。有的人講別人的是非,內心不一定會難過;有些人罵人甚至會覺得很舒服。你會難過,就代表你有良知、覺性。

  要談悟與修,你還是要回歸你的心。一個人,修到很慈悲,跟他悟到很慈悲,這兩種境界是一樣的,但是悟到很慈悲比較快。比如,一個很自私的人,修到無私,你看他要修多久?世間法很多概念幾乎都是頓悟的,好奇怪!比如,你幸福嗎?幸福是漸修還是頓悟的?你漸修很久,現在開花結果了嗎?我幸不幸福,是取決於我內在對整個生命、整個人生的看法。很多人會說:「你想要幸福或家庭美滿,你要經營。」但問題是,很多概念不是經營的。有的人心天生就很善良,有的人心天生就善良不起來。你們看到蟑螂會不會拿拖鞋?看到蚊子會不會想把它打死?這個如何漸修?他打不打蚊子,是他觀念的問題:他認為那是害蟲,所以應該除害。
未學佛之前,你是一個自私的人。你學佛了,如何去除自私呢?從漸修的角度,也是有方法的。你自私,所以我首先要告訴你緣起的理論,即:在這個世界上,單憑你一個人,你是無法活下去的。你如果認同,你自私也自私不來:「對!這是緣起,一切都是因緣合和。」最後跟你說:「你要修慈悲,你要觀慈悲觀,你要感恩。」

  透過以上的方法,是可以幫他破除自私。但是,他什麼時候才會破除自私呢?他要經過一個關卡,即他要有所領悟,自私才會消除。否則,他沒辦法無私。但是,你學《壇經》,我不這樣教你,我只問你:「如果自私能讓你快樂、自在、逍遙、解脫,你儘管自私。如果自私帶給你的是不好的,你何必如此愚昧地執著這個概念,來讓自己不舒服呢?你想想看。」想想看,就是讓你悟,讓你參透看看。

聞後思惟:你能看出你有哪些觀念出了問題嗎?

 

閱讀 428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