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20 六月 2022 19:43

暢談六祖壇經(1121)悟無無明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十二因緣,如果你認為有無明,此有故彼有,所以也有愛。無明為父,貪愛為母,故有生、死。你認為有,你要慢慢破。十二因緣是順著繞回來,而你要往逆流,你才能解脫。關鍵在於「有」。如何不要有生死?就看前面有什麼。前面有愛取有,你要一關一關破,即為逆推,此即漸修。比如,法相宗,如《百法明門論》,就是要慢慢修。你若悟到「無」:無無明,便無貪愛、無三毒,也沒有一個所謂的生死解脫,便無輪回,當下生死即涅盤,此即頓悟。 性宗,即般若,如《心經》 講很多個「無」: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十八界,無苦集滅道,無十二因緣,無智亦無得。

  世間法也是如此用。比如,你聽不懂我的課,我覺得你糟蹋我,所以要你安慰我。有與沒有,哪裡有證據?我如果說有就是有。我下課後,有學生告訴我:「師父,你罵我了。」我哪裡有辦法和他爭?我只能說:「是啊! 那你罵回我。」你動不動就自尊心受傷,是真實的嗎?還不是你自己妄想的,你妄想說有,無端起知見。緣起並沒有離開這個理論。離開這個理論,你就落一邊;明白這個理論,你就是中道。

  你只要不執著它,你就不會被影響,那叫做如如不動,即為清凈。如六祖所講的禪定: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即定。執著,你就動。六祖未聽到《金剛經》時沒有學佛,我相信他亦有憂悲苦惱,對人生有很多感觸,只是他沒有善知識與之交流內心的困惑或疑惑。直到他聽到客人誦《金剛經》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大概想:原來只要心不執著,我的心就能清清凈淨,自由自在,從此我應該以不執著的心過人生, 這實在是太好了!

  學佛,就是要不斷不斷認識自己,直到認識自己透徹的那一刻,就叫做開悟見性。你拚命念佛、誦經、打坐,或行善、做福報,這些事情當然要做,可是你不認識自己,你就不知道你在做什麼。不管你們是男眾還是女眾,你每天都應該照鏡子。你從照鏡子中,說不定就可以悟到很多道理,說不定可以開悟。因為,你照鏡子的時候:一,你的目的不是看鏡子;二,你的目的不是看別人。你們平常修行都是看誰?絕大部分不是看鏡子,就是看別人。什麼叫做鏡子?這本佛經就是鏡子。一天到晚在讀書,這本書寫得很好,太妙了。但是自己呢?實在很不妙,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嗎。 你照鏡子也不是照別人,你不可以看了書之後,看到別人就說:「這個妄想,這個不持戒,這個不慈悲……」越學佛,越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過失。這樣學是不對的, 這代表你越來越難相處, 你的意念越來越不好,而不是越來越善良。

  照鏡子,就是要看自己。你照鏡子,你當然知道你是人,但是你實在不瞭解你這個人。你從哪裡來的,你根本不知道。你大不了只知道從父母而來,父親從祖父母來的,母親從外祖父母來的。不知道的狀態,在佛教中,就叫做無明。故,十二因緣一開始就是無明。你從小人、中人、大人到老人,最後到躺平,死到哪裡去,也不知道。這還是無明。前後你不知道, 活著這一段是今生,你至少要知道。所以,孔子至少自知者明,他前後不知道,故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。」他是好好把握今生。

聞後思惟:你有煩惱和障礙嗎?

 

閱讀 51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, 20 六月 2022 22:08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