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26 六月 2022 13:45

暢談六祖壇經(1136)當正思維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學佛不是不可以想,而是不可以妄想。唯識將想與思分開。思比想更深入,所謂思考、正思維。當苦的感受生起來時,你要想,要思維、思考。以我個人的經驗看來,最常引起我們情緒的媒介是耳朵。我們最容易不舒服的,就是聽到了什麼。一聽到,不舒服的感受就生起了。除非你整天都一個人,不舒服的感受比較少;你只要跟一群人在一起,你就很容易有不舒服的感受。

  不舒服不是指生氣,生氣算是很憤怒了。別人不一定要講一些很糟糕的話,你就可能產生不舒服的感覺。比如,我今天來上課,你問:「師父,你身高多高?」我也可以不舒服,因為我會想:「你不該問的亂問,閑著沒事做,不知道想什麼。《壇經》學那麼久,還問我這種問題。」並非對方罵你,你才不舒服,因為每個人內心世界不一樣。你會覺得:「奇怪,我又沒有怎麼樣,他怎麼會不高興?」你完全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,但是你也不知道你在講什麼。

  什麼叫做色蘊?你看我進來,問我:「師父,你三圍多少?」這叫做色蘊,它已經形成了。為了代表我有修行,我會面帶微笑,而內心卻很不爽,這只是一下子的動作。所以,不要看到一個人面帶微笑,就以為他高興。我內心不高興,假裝喝茶,其實我在想:「我為什麼會生起這種不好的感受?我這樣對嗎?我這樣愧對出家人,愧對當你的老師,愧對《壇經》」於是,我再想:「不對,人家只是關心我而已。他可能看到我比較消瘦,所以他透過這種方式跟我開玩笑,來關心我。」這都停留在想。你要想好的或壞的,決定在於你自己。

  想完了之後,我決定產生行動跟行為,我就過來跟他講:「你都關心到我的三圍了,我可以關心你的身高嗎?」於是,行為就產生了。同學跟我講:「師父,感謝你的關心。謝謝你!」我說:「哪有,你比較體貼啦!」這就產生一個識,即是一個結果。境界生起了感受,感受馬上就生起你的想法,你的想法就一定會有所行為,這個行為完成,就會變成一個結果。所以,重要的關鍵在於想。但是,常常讓你很苦的是那個受,因為你的受已經生起來了,簡而言之,即你的情緒已經起來了。情緒起來後,一般人都難以保持冷靜來想,你需要透過修練,需要有功夫。

  好或不好的結果,決定在於你的想。你的想趨於善,你就會得到善的結果。只要其中一個概念調整一下,結果就完全不同。我不跟你講五蘊是空,那樣講是口頭禪,無法讓你生起力量。假如你以前沒有觀察,現在你在日常生活中開始觀察了:你看到,你觀察;你看到,你觀察……有時候某一蘊,你觀察得比較詳細,有時候你察覺到它是很模糊的,甚至你會覺得你連觀察都沒有機會,你只要一生氣就完蛋了,因為你完全沒有修練。這樣的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。

  觀察,一直觀察,觀察到最後,它就是一個緣起,就是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的狀態。你會看到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,它有現象,有作用,但是它不真實。不管是什麼狀態,從頭到尾都不真實。簡而言之,全部加起來,沒有一個是真實的。問題在於,你會這樣修嗎?你知道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嗎?修法有很多,以南傳的修法:修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;觀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無常;觀遠、近是無常;觀內、外是無常;觀美、醜也是無常……修行有很多種方法,哪一個方法你得力、受用,你就那樣修,但它整體的道理是不會變的。

聞後思惟:你有下功夫去觀察、思維嗎?

 

閱讀 432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