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蘊不離六塵,你要觀照五蘊之不實,並非是坐著觀一個所謂空或無的東西,這樣容易會掉入無際、昏沉,或進入幻想之中。你當透過五蘊、六塵或十八界及它們的關係,從中去體悟到空。簡而言之,五蘊、十二處和十八界皆是緣起,這些緣起的現象當體即空,所以要從緣起來觀察。
這不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,我是按照般若的角度來講的。般若不分八識,只談一個心。我簡單談談唯識的概念。五根接觸外面的世界,產生了認識。但是,這五識是很單純的認識,就好像搜索兵,它跟外面接觸,它看到了什麼,只是單純地把信號調回來。第六意識就像一個指揮官,這些探索的偵察兵把資訊回歸給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就產生了分別、認識的作用。問題是,難道一收集回來,第六意識就能知道嗎?並非如此。這些資料,第六意識要透過對照、對比,所以第六意識會經過第七意識,第七意識就像一個輸導、傳輸的工具,它會調進來,根據阿賴耶識之前所貯藏的知識作對應、對比,它才會再反射出去。這就像我們所講的輸入與輸出。在唯識,這叫阿賴耶識的種子在不斷地熏習。
對於般若而言,這個是假我。何為假我?多生累劫的我。我這一輩子有我,我不斷增加知識、經驗;過去也有我,我不斷積累知識、經驗。這些不斷累積的知識和經驗,產生了一個人的習氣、業力。這個假我,就是一個主觀的我。所以,每一個人在看這個世界是不一樣的,因為每個人這個主觀的「我」對很多事物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。比如,一個人是清凈還是寂寞?有沒有定義?所以,當你覺得寂寞,是真實的嗎?當你覺得很清凈,是真實的嗎?但是,為什麼你有這種感覺?因為依據你過去的知識、經驗,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。假設你沒有看清楚,你永遠都會被這個概念控制住而不自知。
用這個概念在生活,就是用意識在生活,而不是用般若智慧生活。比如,我對一個同學說:「你這樣學不對。」我可以認知我是好意,但是他可以不高興。誰對?沒有對錯是什麼狀態?就是兩個人都愚癡,就是一群愚癡的人在談事情。你是否從小到大都認為自己是好意的?你好意多久了?那個好意是什麼意?是妄想!你根本就看不到你的盲點。我管你是好意還是壞意,都是你的妄想,但是很少有人會承認。這是你的好意,也是你自己想的。依據你的知識判斷,你認為這是對他好。你在想什麼,你也不知道。你如何不知道?你就是一直想,你哪裡知道你在想什麼。
你的五蘊從未停止運作,它會繼續下去。你是有情,五蘊當然可以運作,只是你要看穿它而已。你看穿它的假相,就不會再被你過去的知識、經驗、主觀成見所困住。所以,我曾跟一個法師講過一句話:「我從來不相信我自己的想法。」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奇怪,但是我講的是真話。所謂不相信我的想法,因為它是賊,它跑來跑去,一會兒裝君子,一會兒裝小人,它背信棄義,它很不可靠。我教你認識你的想法:你的想法是不可靠的。但是很少人用這樣的名詞來形容它,只是講五蘊是無常、是空。我已經消化了,所以我不會吐出一樣的東西來給你聽。
聞後思惟:你是否很執著你自己那些所謂對的想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