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問雲:仁者何來?隍具述前緣。師雲:誠如所言,汝但心如虛空,不著空見,應用無礙;
六祖大「師問」玄策「雲:仁者何來?」志「隍」便「具述前緣。」他向六祖如實報告他與玄策的交談。六祖大「師雲:誠如所言,」即:一,正如你說;二,正如我弟子所說。「汝但心如虛空,」你要悟空。「不著空見,」即真空不空,此即是體。跟你講空,你不要執著空。小乘人的境界就是只見空,不見不空;大乘人的境界是既見空,又見不空。小乘人見空,他不度眾生了;大乘人亦見不空,所以他度眾生。
「應用無礙;」此即為用。我還要重複講《心經》的那幾個字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」此即是無礙:色不會障礙到空,空也不會障礙到色。《心經》的不異有兩種涵義:一為不離;二為不礙。鮮有人以不礙的角度來解釋。
真空之空,你是否真懂、真相信?這是一個前提,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見。佛門稱為空門,師父引進門即引進空門,就是因為空門才能進出。空門不須關,凈地不用掃。你不是每天在進進出出嗎?你為何不能悟道呢?空門有礙到我嗎?我即是色。所以,我也不會礙到它。
佛法本來就很簡單,你不要問:「空到底是有沒有?」否則,我會回答你一句話:「閉嘴。」你會用就好了,不要爭辯。學了佛法之後,你是用孩子,不是被孩子用?用孩子,也還未究竟。有時候,我用你;有時候,我甘願被你用。我對人性很瞭解,但是我不利用人性來掌控人性。我對人性很瞭解,是希望我能夠幫助人。我有一線之隔,否則我就是奸商。做生意的人,就一定要瞭解消費者的心和市場的需求。有的人不知道如何用我,我還會引導他。若不被用,你就變廢物了。
佛法談到這裡,你會覺得,它就是如此地活潑,太奇妙了。懂空,你就會懂「有」。你有嘴巴,你會不會用嘴巴?你講話常常得罪別人,就不是會用嘴巴。你會用嘴巴吃東西,但不會用嘴巴來溝通。其實,談佛法已經談到一切的東西,它一切都包括了。
佛法很簡單,但是深入下去,你就察覺到你不會。你長眼睛,你會用眼睛看人嗎?答案是,你只會用眼睛看一個人是男人或女人,但你卻不會觀察人。你既然會用耳朵,我上課這麼清楚地告訴你,你下課為什麼還要問同學呢?難怪大家在聊天,你都不知道別人在聊什麼,你不會傾聽,都聽不到對方的意思。別人講話,你不會諦聽。
從這個角度講起來,你會察覺到:「糟糕了,眼耳鼻舌身意,雖然長在頭上,我不太會用。」沒有關係,能察覺不太會用,就是一種覺性。比如,有一個自以為是的人,說自己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,你拿一本佛經給他看,他就不知所云了;有的人自稱懂佛經,我拿一本《易經》給他看,他亦是雲裡霧裡。
應用無礙,不敢期望你馬上會,但是你要突破,你要知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如何用,不會你就要用。你不必問我佛法,你可以問我到底如何聽人講話,或如何看人。我只看心,不看面相。
聞後思惟:你會用你自己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