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振錫卓地,泉應手而出,積以為池,乃跪膝浣衣石上。忽有一僧來禮拜,雲:方辯是西蜀人。昨于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,囑方辯:「速往唐土!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,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,汝去瞻禮。」方辯遠來,願見我師傳來衣缽。師乃出示。
因為尊重傳承,所以六祖大「師」一定要找一個清澈的泉水。他「振錫卓地,泉」水便「應手而出,」這一眼泉水如今還在,你們到南華寺後山就可以見到。如果你去過南華寺,你可能會更相信此中記載的某些東西。泉水「積以為池,」水池一直保持到今天,泉水仍然沒有斷。六祖很恭敬,「乃跪膝」於「浣衣石上。」
「忽」然之間,「有一僧來禮拜,雲:方辯是西蜀人,」也就是四川人。「昨于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,」他到處參尋,走到了印度。關鍵在於「昨於」二字。南天竺國就是印度的南邊。哪有可能他昨天在印度見到達摩祖師,今天就來廣東拜見六祖的?可見,「昨於」不是昨天,是之前,如「往昔」。達摩祖師跟方辯應該有很深的因緣,只是到底是什麼因緣。其實,方辯是善根深厚,而慧根不足。見到達摩祖師,達摩祖師交待叮「囑方辯:速往唐土!」那時是唐朝武則天的時代。
方辯參學到印度之時,他遇見了達摩祖師。照理來講,達摩祖師應該已經圓寂了。見達摩大師,有幾種情形:一,夢中見;二,定中見;三,示現見。夢中見不稀奇,大家都會做夢。但此中一定不是夢中見,稍有修學的人,對夢境不會太在意。這個「見」,應該是後二者。定中見,即一個人在靜坐,當他心很平靜的時候,不見得是要入定。比如,虛雲老和尚在定中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。還有,虛雲老和尚在打坐的時候,在定中見到六祖,六祖囑咐他回到南華寺重整。還有一個人,在定中也曾經見過六祖,即是宣化上人,最後他才去美國。第三種示現見,你看很多淨土的感應錄,你會看到有人一心念佛、精進修行,直到有一天,在念佛的時候,阿彌陀佛示現在他面前,且跟他講話,說:「你一心求生西方,所以七天之後,我跟文殊普賢會來接你。」還有,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時,半路中冰天雪地,倒地時,普賢菩薩化作文吉救他,即化作一般人而現身。這就是不可思議。但是,你也不要去求,你如果快樂就好了。
「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,」吾指的是釋迦牟尼佛。佛於靈山會上拈花,迦舍微笑。以傳承的角度,迦舍為第二代。「正法眼藏」四字禪宗常常用,「眼」即為智慧眼,「正法眼」即徹見真理,因為見到真理才是真正有智慧。「藏」:眾生雖有佛性,但卻不自知。所謂正法眼藏,即他已經見到自家寶藏。釋迦牟尼佛傳法與衣,一直傳到達磨祖師,後又「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,汝去瞻禮。方辯遠來,願見我師傳來衣缽。」「我師」有兩個涵義:一,本師釋迦牟尼佛;二,達摩祖師。六祖大「師乃出示。 」
聞後思惟:你開始尋找自家珍寶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