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,而無美泉,因至寺後見山林鬱茂,瑞氣盤旋,
六祖大「師」離開黃梅至今已經春去春又來,不知道經過了幾載,反正已經很久了。有「一日」,他「欲濯」洗五祖「所授之衣,」他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理事是圓融的,他要洗這一件袈裟是很慎重的。這是一件祖衣,他對這件祖衣很恭敬,然「而無美泉,」他便想要去找一眼好的泉水來洗。我們的生命就像湧泉,取之不竭,用之不盡。生命不屬靜態,亦不屬動態。生命是生生不息的,在生生不息的過程又是清清淨凈的。
「因」為要找泉水,六祖走「至寺」院「後」五裡許的山坡上,他看「見山林鬱茂,」這座山附近的花草樹木都長得很好,很青翠。出家人不談地理風水,但是好的地方,有智慧的人看得懂。不管你開悟還是沒有開悟,你要用你的智慧。
山林間「瑞氣盤旋,」即是現代所謂的磁場好。瑞氣即祥瑞之氣,你走到那個地方,你的內心能夠平靜,你能夠穩定。同理,你自己要住的地方,你要買地,你還是要用你的智慧,你不用去找人家看。比如,你要買一塊山坡地來蓋個精舍、道場或茅棚,如果這座山的草木不青翠,樹木不高,花草不長,蜜蜂不來,你就不要買。你要觀察附近的動物、植物,還有風向、流水,這是關鍵。住在山上,就是要有水,否則你就很麻煩。你還要觀察風是否能對流,會不會悶。如果你不會看,你到那個地方去搭帳篷住三天,你就差不多知道了。
當你在處理一個事項時,如果你能夠讓它更好,你當然要展現得更好。有的人學了佛法,常常抓不到重點,會亂批評:「道場簡單蓋就好了,蓋那麼好做什麽?」關鍵在於,道場不在於蓋得簡陋還是好,而在於住在道場的人有沒有道。如果你有道,人家知道你在做什麽;你若沒有道,道場破破爛爛就代表你有修行嗎?有的人去托鉢,他像乞丐;有的人去托鉢,他像流浪漢;世尊去托鉢,叫「稀有世尊」。爲什麽差別那麼大呢?學佛,你不要看表面,否則你是看不懂的。
智慧來自於你過去的歷練,加上知識,以及佛陀的教導的道理和方法,這些條件融合在一起。你雖然懂佛法,但是歷練不夠,你與現實狀態便不能搭配結合。當然,知識和經驗比較偏向於世間法,而佛陀的教導是出世間法。但是,這是勉強的說法,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可以分開。學佛法,還是要世間的歷練。比如,你在家裡讀《金剛經》就可以有智慧嗎?它雖然是一本般若經,但你讀了之後,你所謂的智慧經不起考驗,你出來就被別人打倒了。你透過持戒、佈施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的考驗,才有真正的般若。否則,你就只是紙上談兵。你的心會比較靜,也會想得更深入一點,但是境界現前,你那一點點力量是經不起的,因為那點力量就像螢火蟲,眾生的口水就像大海,會把你淹死。
聞後思惟:你能很好地處理世間的事務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