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有」一個「僧」人「舉臥輪禪師偈曰:臥輪有伎倆,」「有伎倆」就是有招,有法,就是有為法。你不要覺得你有什麼,也不要講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人。「能斷百思想。」他能用方法來斷他的妄想,這種方法就叫對治。對治表面上好像很快,卻只能除煩惱,不能真正斷煩惱,就像把一個石頭壓在草上,把草壓著,但是草還是會從旁邊長。
你無須刻意用方法來壓制你的妄想。妄想不用除,因為妄想本無;菩提不用去找,因為菩提本有。你若不懂這個重要的知見,則很難修行,你會修得氣喘吁吁。不是斷不斷,而是知不知。知道了,就無所謂,也無礙。你不會害怕它,就像你不害怕天上的雲飄來飄去,但害怕車子跑來跑去,因為你害怕車子不小心會撞到你,而知道雲對你無礙。天空的雲就像你的妄想,你怕什麼?你不用看到天空有烏雲,就馬上開飛機,要把烏雲驅除。你看不清自己的內心,所以把天空的烏雲變成自己,還很討厭那塊烏雲,一定要硬生生把它驅趕走,這是陷阱。說烏雲也是假的,因為它是因緣和合的,它短暫、無常,你幹嘛要趕它走?
你學了方法,要對治你的煩惱。一百個人這樣學,九十九個人都會困擾、痛苦,所以學到最後會退道,會被自己打敗,因為根本斷不了。你當接受!無論你遇到什麼,順境逆境,好跟壞,淨跟亂,心情好與不好,身體的狀態怎麼樣,貴人、恩人、仇人,什麼人都接受。接受是個很單純的做法,而且不抵抗、不對待,每個人都聽得懂。但是,你的潛意識做不到,會排斥或者追逐。排除跟追逐都不執著,就是中道,你就解脫了。
「對境心不起,」則是形同枯木。遇到境界該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,哪有說遇到境界心不起?有一位阿婆在護持一位禪師。禪師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,阿婆拜託她的女兒:「你今天中午送飯給禪師,看到他,你就過去抱著他,看他有什麼反應。」於是,她女兒送飯時,就如阿婆交待的那樣,抱住了那個禪師,問:「禪師,你有什麼感覺?」禪師答道:「如同冬天的枯木。」有人以為他坐懷不亂,是柳下惠,可是柳下惠並沒有開悟。她女兒回來,跟阿婆講述了當時的情形。阿婆聽了很生氣,去跟禪師講:「我不護持你了。我護持你幹什麼?修到像木頭一樣。」就把他轟出去。
你們誤會了,以為這種人有修。阿婆境界很高,認為那位禪師沒有修,就把他趕出去了。禪師是有修,只是修錯了而已。對跟不對,你看不懂。你說:「只要我坐在這裡,所有的女人都離我五公里。」你有修嗎?你一定死掉啦!你自己去體悟。
禪是活活潑潑的,自然界中哪一項不活潑呢?現在卻被很多修行的人搞得烏煙瘴氣,好像在雕塑一個東西。臥輪禪師寫這首偈,就代表有人這樣修。故古德曰:「斷除煩惱重增病,趨向真如也是邪。」其意為:如果你一心想要驅除你的妄想、煩惱,你的痛苦反而會更深。很多修行人就是想要擺脫,結果他越修越苦。
很多人都是知見不正確,所以十個九個差,九個走錯路。「趨向真如也是邪」,求一個真理,求一個佛性,你一直起這樣的概念也是邪。不用你求,不求自得。你要清淨,清淨不要你求,你放下心,不就清淨了嗎?就像六祖所講的「正邪俱不用」,才能「菩提日日長。」
聞後思惟:你害怕自己的想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