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想要參禪,重點就在「一念不生」。有人會問:「師父,這樣不會產生斷滅?不會變成無際空嗎?不會變成木頭人嗎?」「一念不生」是六祖講的,原文即為: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。」這就是叫你一念不生。六祖很清楚地為陳惠明這樣開示,而且整本《壇經》最明顯的入手處就在於此。所以,後來參禪都是從這句話開始起的。即,你想見性,狂心要先止息。六祖跟陳惠明一講,叫他萬緣放下,陳惠明就放下了。我苦口婆心叫你放下,你卻做不到。以前的禪法就這麼單純,沒有什麼法。你沒辦法,後代的禪師才想盡辦法,想出很多法門來讓你修,比如:臨濟教你參話頭,曹洞教你默照禪。
所謂一念不生,並非沒有覺知,而是:妄念不生,覺性不滅。這一定不是滅斷,不是無際,亦非形同草木。這一種狀態,即六祖所講的無念。無念並非沒有念,而是正念,即是淨念。現在很多淨土宗的學人誤會了「淨念相繼」這一句話。他們以為,比如,念阿彌陀佛,一直念,就叫做淨念相繼。其實,那不叫淨念,而叫做繫念。淨念是念念清淨,《壇經》中最重要的思想即「無念為宗」。黃蘖禪師特別強調無心,其實無心之義與無念是相同的。
淨念相繼即:念佛,念到心真的是清淨。淨念相繼,在淨土宗的名義,叫做理一心不亂,是可以開悟的。繫念,能做到事一心不亂,你可以往生淨土,但不能開悟。一般人念了幾句阿彌陀佛之後,就開始胡思亂想了,你會想要滿足自己,因為你活著只是為了滿足欲望。所以,一直念下去,也需要有功夫。一般世間的名詞,有的名相也很好,比如觀念。都是觀念問題,你的觀念若是不對,人生怎麼有可能會好呢?你家庭怎麼會幸福?你的事業怎麼會成功?你的人際怎麼會和諧?修行亦複如是。修行講的,不僅僅在於觀念,如果你觀念正確,但是你的念頭不停亦不對,所謂「正邪俱不用,清淨自無餘」。
修行一定要先開悟。你現在迷,你一定要先悟,先認識你自己。佛法,離開心沒有什麼好談的。釋迦牟尼佛講佛法四十九年,歸納起來不離開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這八個字。悟,是悟到自己的心;迷,是因為你用識心在過人生,你當知道如何轉識成智。《壇經》中,六祖講的名相不見得統一。當我在談心跟念時,就代表心是體,念是用;但是當我談性跟心時,性是體,心是用。你自己要懂得去分別。
心沒問題,你的心本來就清淨,是因為你一念無明而迷失了本心。你要悟,你一定要先承認佛法就是談心而已,你就一定要悟到自己的心。但是,你悟了之後,並不代表你就完全清淨,因為你有多生累劫的習氣和種子。每個人的根器不同,過去的因緣也不同,同樣是悟,也有深淺之別。習氣,有的人染得比較重,有的比較輕。迷悟就是悟,染境就是修。你的染境如果不那麼重,你會在最短的時間中徹底淨化自己的內在。談一念不生,指的是你要先悟。狂心不止息,你不能悟。你當先止息狂心,接著生活就是修行。
聞後思惟:你因何而迷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