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7 九月 2022 22:02

暢談六祖壇經(1244)超越愛憎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平常心與你的信仰不相干。心中沒有事,你才能平常心;心中有事,心就不平常。我勸各位,把喜歡與不喜歡徹徹底底去除掉,看它會怎麼樣。要達到這樣境界,你不用刻意去修,而只要隨緣。隨著各種因緣來,都沒有關係。不管什麼因緣,任它來。你不求太陽出來,也無須求烏雲出來,它該出來就會出來,你該面對就面對,沒有好壞。練習久了,愛與憎的概念慢慢去除。

  愛你的人不見得能幫你,傷害你的人不見得能阻礙你,關鍵在於你自己。我作一個譬喻:有孩子比較好,還是沒有孩子?有也是討厭,沒有也是苦,這就是沒有開悟的狀態。有與沒有,對於一個沒有開悟的人,都是痛苦的事。世間上的東西不矛盾,而你們有與沒有就是矛盾。像志徹的公案亦是如此,它不是矛盾,但是它的答案,有也好,沒有也好,這就是隨緣,徹底隨緣才有這個境界。你要打破兩邊的概念,其實這並非那麼困難。你不要以為要悟到中道實相才有辦法破,你用最容易懂的概念去把它突破。隨緣即是中道。

  我不是要讓你懂,而是要讓你做到。讓你懂是一個層次,讓你做到又是另外一個層次。但是,你若懂,是否真懂呢?你若真懂,就一定能真做到。比如,富貴如浮雲,完全相信,你才做得到。富貴就是一般人畢生所追求的目標。古人言:「從來富貴都是夢,哪有聖賢不讀書?」你為什麼做不到?因為你看到沒有好好去看,百分之百地看透。你再怎麼打拼,都離不開富貴。富指的是物質的,貴指的是精神;富指的是利,貴指的是利。如果連富貴都是夢,憎愛當然就消失了。那麼,你個人的那些小事情,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。你當把這個概念徹徹底底參透。

  其實,名跟利對我而言,已經沒有什麼問題。三十二歲時,你用名跟利吸引我,就不太可能了。所以,至今我仍是一貧如洗,因為我對名利不感興趣。我講我的實例:我還沒有出家之前,我在做事業。為了想一個問題,我寧可花三天或七天的時間,到一個地方去,只要把那個問題想清楚就好。我不要一天到晚在想,即從小想到老還在想。這個是重要的問題,我寧可請假、休假,我寧可什麼事情都擺在一邊。我找的地方,不是什麼道場、禪堂,也可以是度假的地方,但是我不是去度假,而是去想問題。大家有太多的問題,想一輩子還在想,牽扯一輩子還在牽扯。你若不想清楚,你就一直折磨你自己。

  且不講愛與憎,你已經不再怕鬼了嗎?你怎麼不利用幾天把它想清楚呢?你害怕它,你一輩子就是害怕它,它就會如影隨形。只要一個人你就害怕,只要是黑夜你就害怕,只要是在山上你就害怕。有很多事情,一輩子困擾你,你為什麼不想清楚呢?

  愛與憎,你要問你自己,你愛什麼。我坦白講,你什麼都不愛。你恨什麼?你最恨你自己。為什麼你什麼都不愛?因為你常常變心,既然愛了,就不要變。你最恨自己不長進,不爭氣,最恨自己折磨自己,最恨自己常常背叛自己。所以,你去把它參透。

  證嚴法師講過一句話,我相信那不是口號。她說:「全天下沒有一個人我不愛,也沒有一個人不可以原諒。」我雖然不是她,我也沒有跟她相處過,但我相信那是她自己參透的。你能這樣參嗎?愛,全天下沒有一人、一事、一物,不論是有情無情,我都愛;全天下也沒有一物、一事、一人是我恨的。如此,愛憎你才能過關。只要試你一下,你就過不了關。比如,你比較愛自己的孩子還是隔壁的孩子?你就沒有辦法全部愛。學佛法,不是學到無情,失去人性。你當然可以愛一切萬事萬物,這才是普度眾生,才是普天同慶,才能普降甘霖。愛憎是修行的關鍵,若不能超越,你悟不了道,你沒辦法平常心,也沒辦法隨緣自在。

聞後思惟: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隨緣?

 

閱讀 572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