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人沒有開悟,所以常常會比較:「我師父比較厲害,我們的道場比較有修行,我們是修行的道場……」當你這樣講時,就是在暗指別人所處的不是修行的道場,而是辦法會的道場。真正開悟的人沒有問題,是徒弟不明理。你可以觀察,你到大公司去,最難纏的反而是小職員,而非董事長。
很成功的人,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。不成功的人,他為什麼不會成功?就是因為他有不圓滿之處,所以他職位不高。神秀的徒弟亦如此,為什麼他們還沒有開悟?還在當別人的徒弟?就是他們心中還有分別心。這些徒弟,這些出家人,還有愛憎之心,愛自己的師父,愛自己的道場,憎則是憎別人。你認為這是人之常情,這個人也包括你,這樣你就是一般人,即痛苦的人,即不願意改變的人。人到底在執著什麼?執著他的個性,他的意識形態,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想法、這樣的生活。第一,他活在這種習慣中,改變一下會更好,他也不要,他覺得活在這種習慣中比較有安全感。第二,這個習慣改變之後,他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學習,他不願意。人們的內在不是勤奮的,而是懈怠懶惰的,所以很多人都要保持現狀。這到底是為什麼呢?請釋迦牟尼佛來也沒有辦法,而是,要等有一天你願意改變。否則,你生生世世都會輪迴,因為你生生世世在你的思想觀念裡輪迴,繞不出來,除非你願意改變。
很多人長篇論道,談很多事情,尤其是拿佛法來談,談得玄之又玄,或談得很深,有時候卻是本末倒置。你應該比較關心你自己,而非更關心佛法。不關心自己而關心佛法的人很難契入,因為他不容易瞭解他自己。他進步很慢,他沒辦法深入瞭解自己,他看不到自己嚴重的過失,便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、突破。我認識兩位法師,他們兩個很有趣,只要一講話就不和,卻住在一起二三十年。我說:「你們不和,怎麼不分開?」他們很喜歡我過去,他們想和我談法。我說:「你們是要說什麼法?你們不要吵就好了。」他們總是互相指責對方錯,卻又喜歡談法。其實,他們不吵架才是法,吵架說更多的法也沒有意義。他們卻說:「沒辦法,至少你來說法,吵是我們的事。」
你聽到你常常講什麼話,你就會知道你心中的愛憎是很強烈的。以歸納法來講,一個人一輩子就是活在喜歡與討厭而已。你要做你喜歡的,聽你喜歡的,跟你喜歡的人在一起,而凡是討厭的,你一個都不要,這叫做楚河漢界。活在這種思維方式,人是不會快樂的。不管你喜歡什麼,或你討厭什麼,你心都不會平靜。你說:「師父,我常常既不喜歡也不討厭。」那是呆滯的狀態。憎愛這兩個概念不打破,你無法保持平常心。
這個來好,那個來也不錯,這就叫做隨緣。教室裡有電風扇,有空調,你回家的路上卻很熱,熱得讓你中暑感冒。中暑感冒好不好?很好,隨緣,隨這個因緣感冒。要吃什麼藥?要吃平常心這一幅藥,身體就很容易好。否則,回去泡花茶,我還怕你泡到農藥。
聞後思惟:你能否勇敢地突破愛憎的習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