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2 十一月 2022 19:47

暢談六祖壇經(1267)由用歸體

作者  作者:禪儒達觀 整理者;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故吾說無常,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;

  「故吾說無常,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;」六祖講的是無常,而他要表達的是真常。何謂無常?如果我們直接講真常,就是從本體來講。但六祖是從作用來講,他是「由用歸體」。以現象界來講,我們是凡夫。若是常的話,凡夫永遠就是凡夫,壞人永遠是壞人,好人永遠是好人,發菩提心的人永遠發菩提心,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永遠不發菩提心,那我們又何必學佛呢?若佛性是常,此常就是死結,就是死常,它是固定的,是不變的,那糟糕了!換言之,如果出生在卑賤的家庭,永遠是卑賤,就像印度過去的種性制度。故六祖說無常的意思,就是大家都有機會成佛。即:如果你沒有佛性,你怎麼會成佛?所以繞回來講「眾生皆有佛性」,你才能成佛,這才是佛要講的真正的道理,即是從作用回歸於本體。

  我講一個事實:這個作用即為緣起,從緣起之中你領悟到空性,叫做從用回歸於體。換個角度,我也可以從體延伸到作用。比如,父與子,難道永遠都是父與子嗎?不對,父亦是子,子亦是父。比如,你有一個孩子,你的孩子有一天會當別人的父親。你現在是父親,也同時是別人的孩子。哪裡父就是父,子就是子?這不是死的,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。但你的腦袋卻不是如此,而是會認為:「我就是父,你就是子。」因為你不懂從孫子的角度來講孩子,孩子即是父親。所以,父親跟孩子不能拆開。譬如:「我是別人的孩子」和「這個孩子又是別人的父親」,這個「我」跟「孩子」是同一個人,所以才叫做不異。不異的意思即是不離,色不異空,就是現象不能離開空的本體,空的本體也不能離開這個現象。它們本身是不可以分開的,故曰「即」,即為「即是」之意。

你不要以為這個概念很好懂,你的腦袋就是有死結,認為怎麼樣就怎麼樣,而不懂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闡述問題。這就糟糕了,你會掉入一個陷阱。比如,對於你的兒子,你認為:「你是我生的,我一定比你懂,所以你一定要聽我的。」這樣的觀念是錯的,因為你執著自己是孩子的父親。你們兩個是朋友不行嗎?若是將孩子當成朋友,相處、溝通的模式就不一樣,彼此的關係一定會更好。如果父親執著自己是父親,孩子執著自己是孩子,這兩個人都有病。當老闆的執著自己是老闆,當員工的永遠是員工,這兩者就站在對立面。

  實際上,現象是假名,「我是老闆、你是員工」,「我是父親、你是我的孩子」,這都是暫時的,是假名。我們並不否認你們是父子關係,不過你不要執著。學佛法,執著若沒有破,你就不會悟。釋迦牟尼佛的法只有一個用意,就是破你的執著,故東講西講,因材施教,善巧方便的目的,就是要破你的執著。只要你不執著,懂得空的道理,就會有很高的智慧,就會有慈悲心。一個善解人意的人,一定能從各種角度為對方著想。

聞後思惟:你學法的目的是破執著嗎?

 

閱讀 416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