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2 十一月 2022 19:32

暢談六祖壇經(1266)終生之憂

作者  作者:禪儒達觀 整理者;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君子有終生之憂,無一朝之患,這才叫做君子。你會懷疑:「一個君子為什麼會有終生之憂呢?」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憂患,就是他沒有悟道。「不可須臾離也」這句話,不是佛經的話,而是出自於《四書》的。孔子曾言曰:「憂道不憂貧。」為什麼沒有一朝之患呢?因為該來的,它自然會來。人生種種因緣,該產生的,自然會產生。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或逆境,或障礙,你不必起煩惱,你當隨緣應對。

  該發生什麼,都會發生,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夠悟道。所以,你在讀佛法,你要掌握住方向,知道其真正的核心。否則,你讀佛經,常常都會被你的觀念卡住,因為你的觀念常常會執著一端或一邊,或執著一種學說。即,如果你信了佛教,你不知不覺就會排斥其它學說;或者,你學了儒家,你就不知不覺排斥佛與道。這個陷阱,你當看到。

  你會排斥,是因為你沒有通達。誰的境界比較高?問你自己就好了。比如,有一個人經過一個珠寶店,看到裡面有珠寶,也有黃金,他就說:「珠寶比較高貴,黃金比較不那麼高貴。」他一直認為這樣的知見是正確的。他一直站在珠寶店門口,評頭論足,一定要論個高下。當有一個路人經過,他又對對方這麼說。那個路人就跟他說:「先生,黃金和珠寶都不是你的,你自己一文不值。」你在研究學問也好,研究佛法也好,你喜歡談高下,但是你卻不受用。

  六祖問行昌:「汝知之否」,其實就是要提醒他。「佛性若常」之「若」,就是一種假設。六祖就是按照行昌的想法推論給他聽。在行昌的概念中,常就是永恆不變的,這樣就是死路一條。行昌是依文解義,不識如來真實意。說法者,無法可說,為你說,只是為了方便。能破你的執著,就是方便。

  六祖的意思是:按照行昌的想法,佛性之常是不會變,那更說什麼善惡之法呢?即,若是如此,惡人如何向善?一個有過的人,如何能改過遷善呢?迷的人,也不可能覺。那麼,我們如何能夠轉識成智,破迷為悟,轉凡成聖?

  不生不滅或有生有滅,你們常常以相對的觀點來看。生命並非這種狀態,我所講的佛性即是生命。簡而言之,它不是一攤死水;它也不是什麼都沒有;它亦非不會動。那你一定會去猜什麼是生命狀態,你不要這麼複雜。首先,你是有反應的;其次,你是有感情的,這代表生命不是一攤死水;再來,你有知識,你也能判斷,這代表生命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;又,你會改變,這代表生命不是靜靜地處在那裡,不會產生作用。

  六祖講一句更嚴重的話:若是如此,乃至窮劫,即生生世世,只要是凡夫,就沒有一個人會發菩提心。《金剛經》是先講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才講發菩提心。如果你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怎麼會發菩提心?善男人、善女人,即是一個善良的人。你不是如此,就不用往下談了。縱使談下去,你也是自欺欺人。

  什麼是善男子?什麼是善女人?你讀佛法,要自己問自己,不要等人來問你。一個受五戒、行十善的人,就是善男子善女人。但是,讀佛法,你不用死守這樣的概念。你有善待別人,善待自己、善待萬物嗎?我這樣講,其實跟守五戒、行十善是一樣的,只是我用比較易懂的語言講出來。如果你符合誠,能老實面對自己,又能夠真誠面對別人,你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

聞後思惟:你可以只憂一件大事嗎?

 

閱讀 34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