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13 十二月 2022 14:31

暢談六祖壇經(1282)追求本源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有一童子名神會,襄陽高氏子,年十三,自玉泉來參禮。師曰:知識遠來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

  「有一童子名神會,」湖北「襄陽高氏子,」五祖弘忍的道場也在湖北。神會是在國昌寺出家的,出家之後才去玉泉寺。他未出家之前,讀過老莊和儒家。他讀後漢書之後,認識了佛法才出家的。古時候很多人都讀過儒道,我們談中華文化,最早時指儒道,後來已經與佛法不能拆開了,就是指的儒釋道。

  只要是追求真理的人,一定不能不談佛法。就像朱熹和王陽明,首先是要維護自家的立場。再來,他們不是反對佛法,因為醉心於真理的人,看到佛法會很佩服。他們是反對出家,因為出家對不能對國家盡力,或沒辦法對父母盡孝,或不能友愛兄長。他們沒有深入佛法,所以才會反對佛教。

  「年十三,自」神秀的道場「玉泉」寺「來參禮」六祖「。」神會小小年紀就對真理這麼迫切,十三歲就會來請法了。。從湖北走到廣東,當時是要走很久的。像你們年紀這麼大了,叫你們走到南投,你們都走不到,還要找朋友一起才敢來。

  六祖大「師曰:知識遠來艱辛,」六祖大師很客氣,稱呼神會為善知識,其實神會那時候才是沙彌。如果我住在屏東,我聽說有一個人從機隆走路來找我,我會不會感動?重點不在於他的交通工具,而在於他是什麼心來的。我們看一個人,是看他的心。你不誠心誠意,你來就沒有意義。你的心是什麼狀態,你就能夠悟到什麼狀態。你的心是恭敬的,你必然會有所體悟。你的心只要不恭敬,你所學到的,不是知識,就是批判。很多弟子最後都批判他的師父。不管怎麼樣,他過去都是你的老師,縱使他有不對之處。

  「還將得本來否?」《永嘉大師證道歌》有言:「但得本,不愁末。」你得本了嗎?你悟到本來了嗎?這就是重點。就像《大學》之言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知所先後,則近道也。」五祖亦講過:「不學本心,學法無益」。你來學《壇經》,學禪宗,禪宗從頭到尾所講的就是「本」而已。聽《壇經》,你不得本,你聽到什麼呢?其它的,叫你念佛、持咒、觀止觀、修四念處,叫你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或叫你有空要打打坐,或有空好好思維經典,都只是方便之說而已。

  離開「本」,就不是禪宗,而變成教下,即依教奉行:經典如何說,你就如何修,禪宗則是教外別傳。所以,有的人聽我的課,不是很驚訝,就是很歡喜,不然就是很排斥。大部分人都是排斥和驚訝,縱使有歡喜也歡喜不久,剛聽很歡喜,可是越聽越抓不住重點。聽的時候是享受,回到家不知道如何是好。打坐也不能打坐,制心一處也沒辦法。這就是你對於禪沒有百分之百認識。所以,你不懂禪,你沒辦法入禪,因為它對於你好像很空泛,好像是虛無飄渺。就像你聽到有一個人在唱歌,但是你始終看不到他。聽久了,你就開始懷疑:「到底有沒有唱歌的那個人?」所以,你最好找得到,這樣你跟他學,你比較安穩。

聞後思惟:你知道何為生命的本來面目嗎?

 

閱讀 343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