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身與報身對,此是十九對也。師言:此三十六對法,若解用,即道貫一切經法,
「化身與報身對,」為什麼化身配報身呢?《普門品》曰:「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。」「化身」就是來利益別人的,「報身」則是來利益自己的。故,化身是他受用,報身是自受用,就是自己因為修行而得到圓滿的報身。
化身與報身,化身是行為,報身是智慧。你有什麼樣的智慧,你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。此二者不可以分開。化身,即你要改變你自己。化,即變化。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叫做業報身,你要轉換自己的業報身,由染轉成凈。
「此是十九對也。」我只是一種概念給你聽。你有能力,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角度解釋,那是最好的。我講的是開放式的,你不用按照我的講法。我的解釋只是針對你的角度來談自性起用。一切現象界的東西,不是好與壞,而在於你會不會用而已。所以,你不要執著相對的概念,那就是中道。明白了,會用出來了,那就是智慧。不被影響了,那就是清淨的法身。
六祖大「師言:此三十六對法,」讀了這三十六對,並非只限於用這三十六對。六祖大師是做一個簡單的歸類,告訴你以後要會這樣用。重點不在於這個歸類,而是在於你怎麼用。
三十六對可以變成三百六十對。你只要把字典打開,名相很多,千變萬化,就好像我們常講八萬四千煩惱。佛學裡可以跟你分析八萬四千煩惱,也可以幫你分析出八萬四千法門,你要繼續變就能繼續變。到底是要變還是不要變?比如:「師父,學《易經》一定要學六十四卦嗎?」你八卦懂,六十四卦就不用學了。你會接著問:「學《易經》一定要學八卦嗎?」陰陽懂,八卦就不用學了。你再問:「學《易經》一定要從陰陽開始學嗎?」你只要懂太極,陰陽就不用學了。最後你又問:「一定要懂太極嗎?」你只要懂無極,就不用懂太極了。一樣的道理,跟你講無極,聽不懂就講太極;再聽不懂,就講陰陽;再不懂,就講八卦;八卦不懂,再乘以八就變成六十四卦;如果再不懂,就再乘六十四,可以再繼續講……你是要懂它的意思,而非每一項都去細分。
「若解」悟了,你才會妙「用,」一切的道理、經書,不僅僅佛經,諸子百家你都看得懂。我過去教《易經》時,《六祖壇經》的這一段對我理解《易經》有很大的幫助,尤其是對如何突破兩儀相對的概念。這種突破,讓我知道,禪師到底是如何運作的,他們在公案中為什麼會講那些話。一個真懂的人,你拿《聖經》、《可蘭經》出來,他也都會講,真理是一樣的。六祖的三十六對,講的是自然的現象、學佛的法相和修行的應對。三十六乘以二等於七十二,即七十二變。「即道貫一切經法,」所有經典的內涵即能全部貫通。
聞後思惟:你明白一切法的根本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