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樂不生;餘者不得,數年在山,竟修何道?
六祖認為神會小師已經達到「哀樂不生;」哀樂即是一種情緒,情緒是一種得失,就是一種有得有失、患得患失的心。我們遇到一些情境,自然會產生情緒。修行人遇到事情,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情緒,而應該處理。一般人都是遇到事情先有情緒,最後才不得不去處理。情緒一生起,有可能傷害到自己與別人。如果你遇到事情直接就處理,你可能會把大事化小事,小事化無事。比如,你的車子和別人稍微相撞,你該處理。你一有情緒之後,可能就在路邊和別人打起來。
沒有透過練習的人,一定會有情緒反應,所以你要透過練習。事情一發生,就先處理,不要產生任何情緒。情緒的概念,常常是一種自然的反應,會變成一種慣性。但是,你可以改變習慣,你要練習看看。如何調整?修行都是從熟悉變成不熟悉,熟悉變成不熟悉。熟悉不好的方式,讓它漸漸變得不熟悉;好的方式本來不熟悉,讓它慢慢變得熟悉,這就是修行的方式。所以,熟變生,生變熟,就這樣變來變去。
六祖呵斥大眾:「餘者不得,」其他人都沒有神會這樣的境界。「數年在山,竟修何道?」枉費多年修行。而且,這些人都與六祖大師常相左右,二十四小時都在道場裡面。這一點我很感慨。有很多人接觸了宗教,甚至一輩子就在道場,但卻沒有修行。何謂沒有修行?就是你經不起考驗。終生在道場,畢生不見道,實在是很冤枉。
我在講修行,都很清楚地告訴你,我講的並不深奧,只是看你做不做得到。一般人的狀態就是心亂,想透過修行心不亂。第一種人就是一天到晚在想如何恢復自己清淨的心。第二種人,一天到晚在看書。胡思亂想或在書中找答案,都沒有辦法恢復清淨。這兩種人還不錯,因為他們還是有心要解決問題。第三種人,就是一般人,他們乾脆隨它去。第四種人,心亂就念佛,要不就觀呼吸,或者誦經,用各種方式來修。想要改變的人,都算不錯的,但是他們找不到對策。
心很亂,其實就是一個結果。你想辦法讓心清淨,又是一個結果。但是,沒有具備這樣的因緣,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?心很亂的因,講穿了,不過是惑與業。即,你已經迷惑了,你的身口意不斷造業,所以心才永遠這麼亂。你的思考模式,你要看清楚,這已經形成了,就不用談了。但是,你想要心凈,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因緣呢?何謂緣起?具足什麼樣的條件,自然就會生起。
身勤、口善、意誠,你自然就心凈。你不具足這些條件,卻想要清淨。一個懶惰的人,心一定是亂的。做公事也懶惰,做家事也懶惰,做私事也懶惰,修行也懶惰,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,心不亂才奇怪。光是違反了這個概念,你就快樂不起來。你沒有激情,也沒有奮發,你也不向上,也不樂觀進取,也不精進,你怎麼會快樂?我沒有看過一個懶惰的人是快樂的。
聞後思惟:你探討過你心亂的原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