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21 十月 2023 19:28

暢談六祖壇經(1476)身勤心善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兩個同學在聊天。一個說他把車子保養得很好,因為他很懂車子,不僅從引擎到內端都保養得很好,也講得很清楚。由此,面對第一個客戶時,他就把車子賣掉了。另一個同學說:「如果我是客戶,我也跟你買車子,因為你說得很清楚,我會很放心地買你的車。」他們講完之後,我跟他們說:「你們倆也賣賣看,把你們倆賣掉,看怎麼賣?」他們倆說不出來。我為什麼要這麼說?對於身外之物,我們反而很清楚,對於自己卻很模糊。你會保養你的身體,卻不會保養你的心。你既不養身,也不養心,你是在修什麼行?你一天到晚在研究佛法,你搞錯方向了。你要好好保養你這個人。

  一個人不努力做事情,會容易胡思亂想。你會胡思亂想,就是你身不精進。努力做家事的人,努力做公事的人,努力做任何事的人,自然就會努力修行。懶惰的人,什麼事都懶惰,我不相信他修行會精進。懶惰的人,就沒辦法去運動,他根本沒有能力保養自己的身體。像我,懶得洗車,懶得保養我的車子,就像你懶得照顧你的身體。你有很多問題,都是因為身不勤所引發的。如果你沒有養成勤奮的習慣,你談何修行?你以為頓教就可以啪地一下進去。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。

  有的人雖然認真修行,但卻不認真運動。我所講的勤,是全方位的勤。你要勤於運動,勤於工作,勤於照顧家庭,勤於學習,也勤于修行,你才會開悟。要符合這個勤的標準,就不太簡單。所以,你的心就會亂。而且,五蘊身心不可分離,身體不好,確實會影響到心理。我自己感受就很深,我每次身體不好,我就觀察我的內心世界,看心如何被身體影響。身體只要不好,內心的指數就會降下來。有一種憂鬱症,聽說也是從大腦的分泌物所引發出來的,變成一種情緒。你的行為一定要勤,不管你做什麼事。你只要符合這個條件,其實你要胡思亂想的機會就不高。

  你要口善。一個人的時候,如何口善?不要自言自語。尤其在打坐的時候,不要一直念叨。跟自己講話就是妄想。智者很少講話。話多的人,都是妄想執著的多,都是沉不住的,都是攀緣,因為他不講話很苦,他要抒發他的內心世界,一定要透過講話。我過去不斷重複講過,跟別人講話,不外乎只有安慰、鼓勵、啟示,離開這三種話,其它話不要講,不要講抱怨、批評、誹謗、是非、道聼塗説的話,這也是習慣。
有一個老修行,今年七十幾歲,常常喜歡到禪心學苑和我泡茶,因為我們禪心學苑不會趕他走。他每次來講話,講兩三句,就說:「某某大法師曾經這麼說;某某道場曾經這麼說。」直到有一天,我跟他講:「你從今之後不要再批評某個人講話。」他真的是習慣,講久了就變成習慣。口善的方式有很多。一個人不要講話,若是想講話,要麼就誦經,要麼就念佛。

  意誠。你恭敬三寶嗎?你如果恭敬,你就一定會開悟。你若不開悟,就是不恭敬。有一位老和尚叫他弟子拜佛,他的弟子就很恭敬地拜佛。他每天都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大雄寶殿,他只要一有時間就去拜佛。拜了三四年之後,有一天,他師父看到他沒在拜佛,就很好奇地問他:「你今天怎麼沒去拜佛。」他說:「我昨天在拜佛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跟我講:你不用拜了。」他拜佛已經拜到開悟了。開悟不是知識,而是徹徹底底萬緣放下,自凈其意,悟到了。你對佛法恭敬嗎?至於僧寶,你從來沒有批評過出家人嗎?你從來沒有一個念頭瞧不起出家人嗎?那是很難的。故,誠是誠敬之意。

  敬、靜、進、凈:對萬事萬物恭敬,你的內心自然就能夠安靜下來。接著,要好好精進,有一天,你自然就能夠自凈其意。第一個字是入門,入不了這個門,你就休想。身勤、口善、意誠、心凈,就是這個口訣。你們難得來學習,難得親近佛法,甚至有人還難得出家。如果沒有悟道,不是很可惜嗎?

聞後思惟:你願意真誠地付出嗎?

 

閱讀 28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27 十月 2023 18:01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