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,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:你要有興趣。你不可以勉強自己,也不可以勉強你的孩子學什麼科系、做什麼行業,只要是正當的就好。學佛亦如此,你沒有興趣就學不好,你也不會持續,修行要成就更不可能。
學佛要有智慧,你要去思考,看看問題出在何處。就像「因緣」二字好像很好懂,我講課也重複講,但是聽完之後,你還是不懂,因為你沒辦法在生活上用出來。你想要有好的結果,就要具備好的因緣。這個概念你覺得很簡單,但問題在於,你有實際去操作嗎?比如,你希望有錢,這是一個結果,但你並沒有思考要有什麼樣的因、緣,你才會變成有錢人。你想要人生快樂或成功,你也沒有去思維具備何因、何緣你才能做到。學佛,你也沒有想過要具備何因、何緣才會開悟。你喜歡開悟,不具備開悟的因緣,你的喜歡只是空想、空談。
世間很多人只有想,想即是妄想。想成功與要成功不一樣,想開悟與要開悟亦不一樣。比如,我們開一個一定要開悟的班,那當然有條件限制,條件當然不一樣。有一天,有一個學生跟我講:「師父,我觀察你很久。你用一樣的心力教學,學習的人不同,效果會截然不同。比如,這一班是玩真的,是真修行人,成果就不一樣。」問題在於你,佛法這麼好,你會用嗎?你會用,我跟你講完了,你當下就會用。
想要在世間法成就和出世間法悟道,那是清清楚楚的。佛經中談過一個概念,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時覺得太不可思議了:世尊常講,他看這個世界,就像看手中的庵摩羅果那麼清楚。你只要願意學,你就可以。
從因緣的角度,你今天是什麼樣子,你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,你要先知道,接著再去調整。比如,你煮一碗綠豆湯,綠豆湯的因是綠豆,紅豆湯的因是紅豆。你想吃甜的,這碗綠豆湯不甜,你就加糖,這是要改善緣。如果你覺得綠豆太少了,就應該調整因。有的人想吃綠豆薏仁湯,因就變成綠豆和薏仁。煮一碗綠豆湯,你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想要有錢,你為什麼沒有錢,你為何不知道呢?就像有一位同學,他以前的部屬變成他的老闆,因為他們倆想法不一樣,他的部屬想要更有錢,而他只想要一份工作。
你不要跟自己開玩笑,你想要什麼,你要能清楚地看到你的因與緣哪裡不具足。生活中,所有現象都不離開因與緣,統稱為緣起。如果你要變成一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人,你就應該要懂得因緣。離開因緣,沒有什麼好談的,因為諸法因緣生。
懂因緣,你對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就像看你手中的水果般清楚,你知道你哪裡出了問題。比如,你認真讀書,你為什麼不能開悟?你可能缺少了戒與定。或者,你持戒精進,你日中一食,你也幾乎遵守十善業道,你卻不能開悟,因為你沒有定與慧。又或,你每天打坐八個小時,精進修行,也不容易犯戒,卻不能開悟,因為你沒有智慧。或,你是個持戒很嚴謹的人,也很用功,該念佛的時候念佛,該坐禪的時候坐禪,也認真讀書,卻不能開悟,因為你讀不懂。
要悟道,只要從因緣的角度觀察,你一定可以看出你哪裡出了問題。哪裡不足,你就應該作出調整。如果你不清楚,你會調整錯誤。有時候不是你的智慧不足,而是你定力不足;有時候是因為你不持戒,你的定慧有雜質。你用這個概念,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通。
聞後思惟:你沒有智慧是何因何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