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,第一個學不好的原因,就是因為你還沒有法喜,你沒有興趣。你要從此處下手,先學喜,再學舍,之後才有辦法學慈悲。沒有歡喜的學習,就不能夠有真正的智慧;沒有真正的智慧,就沒有真正的捨,即放下;沒有真正的放下,你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,你是不可能真正慈悲的。學習一定要清楚,不要學太急,也不要盲目地學。
你要從你真正的關鍵下手。比如,你希望你時時刻刻保持快樂,但為什麼你不能夠常樂呢?因為你不知足。你可以追問下去,我所講的是一般人通俗的概念,但是你不要捨棄這些概念,因為離開世俗諦就不可能證第一義諦。只要不懂做人,你要開悟很難。只要你不懂世間法,你不可能學好佛法。這個概念好像不是佛法,但如果離開這個概念,也沒有什麼佛法可以談。
你為什麼能知足?你不要只談事而不談理,也不要只會談理不會談事。知足,是因為你擁有。一般人為什麼不快樂?因為他想到的都是他沒有的。如果你想到的都是有的,你自然會快樂。說什麼,好像你都有。這是很重要的關鍵,不要一下子就談佛法,你能夠講清楚,你就功德無量。我講的是有,而不是講畢竟空,不見得要對每個人講空。
鼓勵別人,如果你跟別人講道理,沒有說服力。道理你只能夠講一個,事情你可以無限舉例。有兩個法師,其中一個用七年的時間寫了一本書,專程去送給我。我說:「書都寫了,是不是應該去上課,去弘法了?」因為他之前沒有弘法的經驗。
他說他有講課,我就跟他開玩笑:「你們兩位大法師,佛法都懂得比我多。但是,我可以跟你們分享教書的經驗,因為我教書已經有二十年,各種人我都教過,不論是企業的、監獄的還是士農工商的。」我跟他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「你一節課是不是講很多概念?」他說:「當然啊!」我說:「你一節課講很多概念,沒有一個概念講清楚的。所以,講的人不懂,聽的人也不懂。我建議你,一節課最好講一個概念。」他說:「一個概念一下子就講完了。」我說:「那就是你的問題。比如,什麼叫緣起?因緣合和就叫緣起,這樣就完了嗎?你可以無限地舉例說明。」其實,這是很困難的。上課很少有法師不斷舉例,而且舉的例子不是聽來的,不是舉公案或別人的故事,而是信手拈來。
我跟他這樣講,是暗示他:透過教學,你才知道原來你不懂,因為你舉不出例子來。縱使你舉出例子來,也是別人的例子;要麼,就是你在家中想很久的例子,都不是信手拈來的。他聽我這樣講,臉色一陣青一陣白。他說:「不知道怎麼講?」我說:「講課其實很簡單,一,認真讀書,二,膽子大就好講。當老師要憑良心,不是講完就算了,不是準備什麼,全盤講出來就沒有事,而是要講到每個人都懂。他說:「怎麼有可能?」聽起來好像很困難。上課要知道因緣。比如,每個學生的程度、個性都完全不一樣,要怎麼教?我告訴他:「很簡單,一箭就射一群。你只要從心講下去,管他程度怎麼樣。每個人都有心,你講下去,每個人的心都會被你射中。」
聞後思惟:你有發自內心地讚歎佛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