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27 十一月 2023 16:10

暢談六祖壇經(1505)樂在其中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因為你擁有,你就會很快樂。你要講出實例,你拿一張白紙給一個人,叫他一項一項寫,從現象界來寫,他永遠都寫不完。有人問一個禪師:「你為什麼這麼快樂?」禪師說:「我擁有很多,我當然很快樂啊!」他說:「禪師,我看你一貧如洗,你有什麼?」他說:「當然有啊!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。」寫不完,你擁有的很多,你為什麼一天到晚覺得你是乞丐,覺得很自卑、很可憐呢?因為你就是看不到你所擁有的一切。

  學佛法要靠領悟。這是一條圍巾,我打一個結,這個結就是你的心結。你要解開這個結,要從哪裡解開呢?我是要讓你體悟,而不是要你知識的反應。在佛法中,這個結叫做十結,十結斷了就是阿羅漢。但是,一般人學佛法都沒有針對這裡。你在學佛法,常常逃避你的心結。你明明是自卑,你不從自卑下手,卻跑去拜佛;你明明就是自傲,你不從自傲下手,你跑去看書;你明明心中就是恐懼,但是你跑去打坐。為什麼你們學佛法進步這麼慢?因為你們都在逃避自己的心結。你們要逃避到什麼時候?你打結,當然就從那裡解開。

  你可能會問:「師父,我有心結,你教我解開好不好?」有的師父叫你去修四念處,你就去修四念處;有的師父叫你念佛,你就去念佛;有的師父叫你去修止觀,你就去修止觀;有的叫你參禪,你就去參禪。我都不這樣教,我只是叫你哪裡打結,就從哪裡打開。我講的都是實戰的,而不是教一教修行的方法。這些方法好,不見得適用你。

  你為什麼沒有看到你的問題呢?很多話我們都在講,但是講過就忘掉了,比如:「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爬起來。」這些話講到最後,你已經沒有感覺了,也不會開悟。你不會把這句話抄在你的筆記本中,因為你當成你懂了,其實你是在自我欺騙,你根本就不懂。你解不開,是你沒有具足解開的因緣。比如,《六祖壇經》你看不懂,那你應該再看,你沒有理由。但是,再看只是因,還需要緣,書當然要看,但是要好好學習在生活中看到《六祖壇經》,否則你是永遠都不懂的。任何一部經皆是如此。

  你不快樂,那就是你的結。大部份的人都不快樂。縱使你快樂,也像天空的閃電,啪地一聲就消失了,你也不能常樂,你大概只是偶爾樂一下,但那個樂也是苦。你要有能力引導你自己,你才有能力引導你身邊的人,而是毫不勉強,你要講出道理,講出例子,讓他有所領悟。但是,你要適可而止,話不要太多,否則沒有意義。你要從這裡領悟。你學那些方法,你不能相應,因為不親切。

  《三十七道品》中談四如意足。「四」即是四種;「如意」,你學佛不如意,你如何學?怎麼學得下去?「足」即腳,是定的意思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把它翻作三摩地,即是定。

  四如意足,第一個叫做欲如意足。很多人學佛一開始就要無欲,可是卻做不到。你可以有適度的欲,但是這個欲通三性:善性、惡性、無際性。假設不能滿足你的欲,你可能沒辦法學佛,故曰「先以欲鉤牽」,就是要引導你入門。

聞後思惟:如何才能快樂地學習?

 

閱讀 353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