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25 十二月 2023 15:47

暢談六祖壇經(1522)植眾德本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遇茲沾洽,悉得發生。承吾旨者,決獲菩提;依吾行者,定證妙果。

  「遇茲沾洽,悉得發生。」假設種子是差的,雨淋下來會越來越差。如果你講的法刺激到別人,不但沒有辦法消除他的貪瞋癡,還會增長他的瞋恨。你要幫助別人,反而讓他的瞋恨心生起。所以,當你要讓別人內心的種子長大時,還要看他內在是什麼種子。如果他內在是善的種子,你就要助他一把,讓他善根增長;如果他的內在是惡的種子,你如果助他一把,就會讓他的惡勢形成。嚴格教導孩子,也是助緣;過份寵愛孩子,也是助緣。但是,一個成器,一個不成才。

  為什麼結果不一樣呢?你要好好看到自己的內在。比如,我講課,並非只有我一直教。你要配合,你至少要有真正想修行的種子,課講下去才有用。如果你把種子埋在心裡,我不來跟你說,我就對不起你。佛法有如天雨,天雨雖大,不淋無根之草;佛門雖廣,不度無緣之人。無緣、有緣如何區別?你的條件準備好了,就有緣。就如人們常講的: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。」

  這一顆種子不容易,我指的不是對佛法有興趣,而是你真的想修行。你可能還在觀望,我容許你觀望,但是你不要觀望太久。為什麼?因為第一班船是鐵達尼號,你最好不要上船。第二班船就要慈航普渡,就該上船了,不要再看了。

  「承吾旨者,」「旨」即宗旨。禪宗的宗旨不離開心。佛祖心燈,以心傳心。心是佛,佛是覺,覺就是菩提,故「決獲菩提;」即是開悟。「依吾」宗旨修「行者,」則能識自本心,證悟菩提。之後,還要福慧莊嚴、福慧具足。覺悟之人一定會修行,講修行是多餘的,他一定會依教奉行,他一定會去利益眾生。

  講法,有時候要完整地聽,有時候則不需要。講緣起是涵蓋性空,內行人知道緣起就是性空,不見得要講緣起性空。早上來上課時,我們去加油,同學講:「現金降價。」我說:「你不需要講現金,他就知道降價。」只要是拿現金,就會降價;刷卡就累積點數。有的人講話很簡短,我們卻能知道他的意思。

  「定證妙果。」此即親證。六祖大師講話很肯定,你不要以為他狂妄,因為話是不可以亂講的,因果自行負責,未證不可以說證。就像釋迦牟尼佛開悟時,為五比丘說法,他也是類似這樣的講法,說:「我已證,我已知,我已斷,我已成。」該承擔的時候,就應該勇敢地講出來。

  你讀《高僧傳》,其實也沒有幾個敢像六祖這樣講的。一般就是修行修到最後,結果示現往生極樂或修行的成果,說明他可能開悟了。但是,六祖是指你按照他所講的做,必然會成佛。六祖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開悟的層次而已,所以人們才會讚歎:「何其嶺南,有佛出世。」你聽六祖講的話,就應該明白他的層次。常常有人講:「六祖惠能一定是再來人,一定是菩薩來示現。」

聞後思惟:你在內心種了什麼樣的種子呢?

 

閱讀 30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